⼀⽂教你如何做到“知⾏合⼀”
⼀个⼈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向偏差,但如果只⼀味的思考,⽽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不做的思考叫⾃⼰骗⾃⼰。
有⼈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等的⼈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不精。
很难想象,⼀个⼈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他只要想做什么,⼏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合⼀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合⼀的⽅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的⽬标和理想。
1.知⾏合⼀:先⾏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不⾏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件事,⽽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部分⼈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后动,三思⽽后⾏,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却⼀点点被消磨掉,⼈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三思”⼜是⾃⼰拖延下去的绝佳借⼝,于是事情就⼀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动。⽽⾏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动中才呈现出来的,⽽此时,已经没有⾜够的时间和耐⼼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就⽴志做圣⼈,他的⽗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但是王阳明却从⽴定志向之后,就⼀直在⾏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且还⼤病了⼀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理”是⾏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才知那⾥夹脚。
只有先⾏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千次,不如去做⼀次,犹豫⼀万次,不如去实践⼀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做,却是⼀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谓的徘徊。
2.知⾏合⼀: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所知扩充到底。明⽇良知⼜有开悟,便从明⽇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致知,也只是依据各⾃的能⼒尽⼒⽽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是精⼀的功夫。同别⼈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所及。
俗话说的好,⼀⼝吃不了个⼤胖⼦,万事万物都是⼀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合⼀,就⼀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开始呢?到哪⼉终结呢?答⽈: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开始,到成为圣⼈终结。”
虽然每个⼈的潜能都是⽆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步⼀步来。只有专⼼致志地做⼀件事,才能让⾃⼰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少量的⽔去浇灌。树芽稍长了⼀点,再多浇⼀点⽔。树从⼀臂粗到双臂合抱,浇⽔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来决定,刚萌⽣的嫩芽,如果⽤⼀桶⽔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吃,路要⼀步⼀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3.知⾏合⼀: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实放溺也。
意思是:⼈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是做官的,他有⼼学习知⾏合⼀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
你在断案的时候,⾯对犯⼈,不会因为他的⽆礼⽽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开⼼,不会因为他的恳求⽽失去主见,不会因为⾃⼰事情庞杂⽽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合⼀的功夫。
所以知⾏合⼀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会没有边际,不到下⼿的地⽅。⽇常的⼯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的⼼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
⼀个⼈的能⼒固然重要,但是⼼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的应变能⼒,让⾃⼰⼼境逐渐处在⼀种⼗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4.知⾏合⼀:笃⾏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从⽽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功,这就叫笃⾏,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
孔⼦当年向⾳乐⼤师师襄⼦学琴,师襄⼦看他天天弹⼀⾸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了。
孔⼦说,我虽然熟悉了曲⼦,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知行合一⼜过了⼀段时间,师襄⼦提醒孔⼦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了呢?
孔⼦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
过了⼀段时间,孔⼦弹奏曲⼦的⽓质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副庄重肃穆的样⼦。
孔⼦⾼兴的对师襄⼦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了。他志向⾼远,应该是个统治四⽅的诸侯,只有周⽂王有这样的⽓度。
就这样,孔⼦⽤了超出常⼈数倍的时间和精⼒,精益求精,把这⾸曲⼦弹奏得炉⽕纯青。同时举⼀反三,孔⼦在弹奏其他曲⼦的时候,也变得得⼼应⼿。
俗话说,“熟能⽣巧,巧能⽣化”。在社会浮躁风⽓渐盛的今天,笃⾏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件事,不是说表⾯上学会了就⾏,只有通过“笃⾏”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的规律内化于⼼,做起来才能得⼼应⼿,使得⾃⼰进⼊更⾼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