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辨析
作者:卓涵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0期
        摘要:知的含义、知行关系、知行先后等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自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这一哲学史上著名命题以来,争论也未停止过。本文通过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诠释,界定了“知”的含义、“知行合一”的内涵,并针对后世学者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批评做了简单回应。
        关键词:知行合一;阳明心学;良知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但后世学者中不乏一知半解之人,故误会者有之,诋毁者也有之。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知行合一”展开探析,以正视听。
        一、明确,“知行合一”的知,乃良知,不包括见闻之知
        阳明先生说:“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1]意即圣人之学,原来只是致自家的良知而已,
简单易行。《传习录》中多次出现知识、闻见之知,便是为了与“知”和“良知”有个区别。但后世学者据此认为阳明先生轻视知识技能,空谈性理,则近乎污蔑。阳明先生本人,在治理地方、平叛靖乱、教育弟子等方面事功显赫,根本不像是个轻视知识技能的人。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而求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落在第二义。” [2]只是表明德性之知要重于见闻之知,他反对的也只是不在天理上著工夫、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的人。无数社会现实证明:知识技能,不由良知统率,则易为祸社会。
        二、明白,“知行合一”并不探讨知行先后问题
知行合一        知行并非无先后。阳明心学沿袭孟子性善论,主张“心即理”,也即良知天赋,则自然也就承认知在行先。如初生的婴儿,虽尚无孝悌的行为,但早已有天赋的孝悌之知,故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并未着笔墨于知行先后问题。陶行知因错会“知行合一”之意,才会在改名“陶知行”和“陶行知”之间反复。陶行知从信奉到怀疑,到宣扬“行先知后”,是因为将“知行合一”误解为了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行动。但即便是知识,也是知先行后的。如纯属偶然发现的青霉素,若没有知识,弗莱明怎能在看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的现象,而得出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结论。人类的成就,总是在知识──行为──新
知识中不断螺旋式上升。而最初的知识,就是天赋的良知良能。人类就是在不断致良知良能的过程中,伴随着身体的发育,而习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