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良知,行是行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使人想到的,做到的必须符合良知,符合客观的天理。客观的天理存在会有着人的总结而成为客观规律规则,而不是仅凭自我的意识。天理,天道不是仅理论化的形式,而是经过人自身的学习后,融合而成为行动的规则,规范,因此是行动的实践性,而不是仅仅对理论的复读。
没有理论就无法进行交流,没有文字语言,就如同佛祖拈花微笑一般,似有似无,从而在传承中,由于文字语言的不同解读,或仅在表象中进行解读,对本质的,规律性思维未能却实地领会。理论本身需要实践的摸索,而不仅就文字解说文字,要践行古人说的体悟。
真理性的理论,对于实践所形成的理论本身,它是能够指导实践的,但如仅在文字上打转,无法回到现实,那就产生如同阳明先生说的各种现象:
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讙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
有在文字上考察而获得名声的,有会记忆诵读文字而认为学术能力博大的,有在华丽的文字里认为文字的美妙的,就象进入了马戏场一样,争奇斗艳获得人们的围观,而都忘记了在做的事业在哪里,没有了内在的心,而成为病态。
就是指在文字上做文章,朴素唯物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的唯物,唯心论等等,都只在名词在,文字上寻差别,而离开了现实的、客观的事物,所有文字的分析的表象的,都是解释的,理论性的,而不是实践性质的。
理论与实践必然是一体的,自然的,现实的,才能是知行合一的。但分析的,文字化的目的有实践的目的,是为实践而进行论证,另一种仅仅只是为了论争,与现实进行论争,与他人进行论争,这类就是反现实的反实践的,对实践起到反实践的作用。一类对自己的实践,反对需要面对的现实,而私心产生的,如此就有了与现实的矛盾。一类是对他人的实践的对抗,而产生了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心学要求改变的是这类知与行。
只有实践性的理论才是辩证唯物的,只在理论文字上打转,寻某段文字的不足,或某段理论属于唯物还是唯物都是错误的。理论只在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思维的一体性。认为阳明心学,认为中国思想中有很多的唯
心主义,是用西方哲学的分科论来讨论理论问题,然而东方思想一直是辩证的,是实践的。
那种将理论只分为唯心与唯物的方式不适用于中国经典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也认识到了:"哲学家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本质就是一体性的思维,一体性思维的原则是物质意识的统一。唯心与唯物的分类只是理论化的区别,而不是实践的本质。只有辩证的唯物的综合才是实践性的,只有知行合一的理论才是实践的。
中国传统思维体系与辩证唯物主义同气相求,只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本质的相同而相互排斥,理论的不同只是表述的差别,不能被理论化的名称所困扰。 统一认识,才能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中医,心学,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等等达到真正的一体化。 这才是哲学该做的事,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就在一体性的原则。
从建立起整体的客观的原则思维做起。心学的世界观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心学的
方法论就是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辩证统一。都在于统一这中的辩证关系。统一的是世界的物质性质,辩证的是人的意识在其中的作用。只看到物质性,而无视人的意识的作用,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唯心的,既使自己认为是客观存在,但却没有认识到自我意识的存在本身就是自我的意识的主导了,认为的物质性仅仅只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而已。
心学的方法在辩证法的统一下,正确地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辩证法的理论与形式逻辑所构建理论是需要学的,理论的学,与实践的用则是知行合一。学习了并不只知道”记得“,学习的知识理论,没有将现实和理论统一在心里,只能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与真正用好用对是另一回事,做到才是用对了、实践的”晓得“,才能将理论的辩证与逻辑统一在一起实践,才能是一体性的。
知行合一理论是为实践服务,不能将实践割裂开来,实践是理论的整体,是进入意识的客观的规规律。而不是将理论的形式的不同作为争议,只有由于完整体理论体系中有的错误,才是客观的错误,否则仅仅只能是人的认识的错误。
“道可道”,就是道与可道的关系。实践的道与可以言说的道,前者是现实整体,后者是人的意识的表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