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94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网络写手的电影初尝试
华南师范大学    张心宇
柯震东
【摘要】2011 年小成本制作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4 亿新台币的票房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迹。本文拟就同名自传体小说与电影进行跨媒介比较,并且对于电影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台湾电影的新形式。 【关键词】青春  跨媒介  符号  台湾电影
2011 年,台湾小清新风格的青春电影《那些年》登陆亚洲各地电影市场,不断刷新各地票房纪录。不仅跻身台湾最卖座华语电影的三甲,还位列香港最卖座华语片榜首,同时以突破5000万元票房的成绩,轻松拿下“内地最卖座台湾电影”的桂冠。
小说vs 电影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由导演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是台湾偶像剧文化产业与网络小说领域的一次跨界合作。电影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改编自网络同名小说的优势,小说积累的庞大读者,成为了电影的票房保证。
在《那些年》的电影创作中,九把刀延续了他个性化的网络小说叙事风格,以幽默直白,甚至恶搞的方式,讲述了少年柯景腾与一班同窗好友因共同暗恋班花沈佳宜而发生的许许多多与青春有关的有笑有泪的故事,引导观众回味起青春懵懂时的少年轻狂。导演并没有端着文艺架子,而是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回溯青春时代。
虽然小说的作者和电影的导演同为九把刀,但电影绝对不是小说的完全照搬,而是加上了导演对于电影媒体的新的理解与文本的再创作。
(一)角塑造
首先在角塑造上,电影就对小说有了较大改动。女主角陈妍希外形甜美、气质清纯,超越了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个短发,有点小雀斑的沈佳仪,而变得更加符合大众对“梦中情人”的想象。在男主角选择上,《那些年》并没有坚持“写实”路线,而是难免俗套地遵循了偶像路线,将小说中那个坚信自己杂乱的自然卷发终有一天会通通直起来并且在身高上还矮女主角三厘米的男孩变成了高大帅气的柯震东。影片中赏心悦目的情侣组合与偶像剧的固定搭配如出一辙,符合制造梦幻般爱情的基本条件。这也是
《那些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物选取
相对于小说,电影的人物更加简洁,关系更加清晰。导演省略了小说中对于柯景腾一干人等初中生活的描绘以及柯在初中情窦初开时的暗恋对象李小华、经常借漫画给他看的怪兽郑孟修、带着班上三十几个臭小孩去埔里山中认识的精舍打坐的瑄老师周淑真、好线人叶恩等等,故事紧紧围绕许博淳、阿和、曹国胜、廖英宏、柯景腾、沈佳仪和胡家玮这五男两女展开。而这五个男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时爱恋着沈,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沈展开着追求。个性化的人物设置以及单线化的人物感情使观众毫无难度地在110分钟里把握住故事的核心。
(三)情节增删
在情节的增删改写上,导演显然也花了不少心思。电影中多了小说里没有涉及的对于柯景腾温馨家庭生活的刻画、柯笨拙地帮老曹给沈佳仪写情书、把英语课本借给沈佳仪而自己承担老师的惩罚而删去了周淑真老师带着班上三十几个同学去埔里的精舍打坐、柯和沈比赛下军旗、柯为了留在美术甲班而努力读书等情节。使人物更加立体,情节更加多样、典型,故事紧贴青涩爱情和纯真友谊的主题。
(四)语言刻画
阅读过九把刀的原著再去看他的电影就会很明显发现电影中人物的语言更加粗俗,更加生活化也更具有台湾风味。“干”“妈啦”“”,几乎成了主人公的口头禅,人物对话中也经常出现“虾小”“人大”“脱裤懒”“吊车尾”“收惊”等一系列极具闽南特的方言词。这使得电影相对于小说在更加贴近生活的同时也散发着浓郁的台湾本土情调。
电影拍摄技巧
从镜头语言方面来讲,影片中运用了固定镜头、摇镜头、特写、近景、大量的闪回等,相互穿插,不断变换,镜头感很清新。影片的构图没有拘束感。镜头的叙述节奏比较平缓,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尤其是这每日懒散的男生。
电影中还穿插了许多个性化的桥段,快节奏剪辑,视觉特效甚至夸张的恶搞。关于僵尸传闻的联想,具有鲜明的周星驰电影风格,而表现柯景腾在上课时性幻想的片段则采用了MV 的拍摄手法。这种拼贴式的影像风格体现了流行文化对电影的强大渗透力。
青春期性萌动的赤裸展现
性萌动是青春记忆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内容,在电影中也通过多个情节和画面或明示或暗示地对这一内容进行展现。男生们说不出口的青春性躁动,被九把刀毫无遮掩地呈现出来。在电影的未删节版中,
有一段三个男生在课堂上把女老师作为幻想对象,在课堂这种公共空间“打手”狂欢化的书写,比较夸张地表现了青春期男生的性萌动。“污秽”的私人行为与“洁净”的公共课堂熔于一炉,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电影中不时穿插着对同性恋、四脚怪、捡肥皂、A V 等没正经的调侃,而对于一些细节的设计也从侧面表达了这一内容。比如阿和吃火腿汉堡时被好友从后面打了下后脑勺,番茄酱弄了满脸,火腿掉在地上,正好插到地上的井盖里,无不隐喻着青春期的性萌动。好在通过导演的坦率和幽默,原本不太容易处理的性元素,在这部电影里转化成了笑料,多少化解了情的读解。
台湾电影新希望
从2000 开始,台湾的新锐导演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叙述青春主题。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平面化、无深度的后现代特征,纯粹的对个体成长进行着描述。导演试图用细节托起整部影片,唤起观众对美好青春的共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热映是台湾“小清新”电影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电影的镜头运用,丰满的内容情节、桥段,忧伤之余还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这也是《那些年》高于《九降风》、《最遥远的距离》等同类青春电影之处。
【参考文献】
[1]徐进毅.青春电影,撑起集体怀旧的天空——解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J].大众文艺,2012,1.
[2]袁梦倩. 青春怀旧、纯爱消费与青年亚文化的狂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J].电影新作,2012,1.
[3]孟雨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音乐赏析[J].大众文艺,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