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普陀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其宗教旅游研究不尽如人意,旅游发展也存在问题。作者运用文献法,提出宗教旅游发展的对策。
厦门旅游景点关键词: 南普陀寺 宗教旅游 旅游研究 旅游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世界名刹在中国,中国名刹在福建,福建名刹在闽南,闽南名刹在厦门,厦门名刹在南普陀寺”,千年古刹南普陀的地位极高。
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位于厦门大学内,背倚五老峰。山上的“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引人注目。登临五老峰,厦门大学尽收眼底。寺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座山,分别像钟、鼓,故被命名为“钟山”和“鼓山”,与佛教寺院的“晨钟暮鼓”不谋而合。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寺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两侧建筑均保留了寺院建筑的基本部分,美轮美奂,令游客心驰神往。南普陀寺于1983年4月9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大量佛教艺术品、大藏经和驰名中外的素菜,构成南普陀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宗教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为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基于宗教目的进行的专项旅游活动,前者包括朝觐、朝拜、云游、传法等,后者包括观光、学习和体验等;二是围绕宗教旅游资源而开展的前往异地的移动性、暂居性活动。
中国期刊网上题目中含“南普陀”的文献共47篇。然而,文献多为报道或游记,与宗教旅游研究相关的论文只有四篇,与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相关的只有两篇。论文均采用文献研究法,部分文章增加了直接观察法与跨学科分析方法及定量方法。文章有的只是将南普陀寺作为福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例子,略微介绍了其历史、建筑具有的价值,肯定了寺院是独具特的旅游资源,有的是整合前人的研究,有的侧重游客的行为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