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
【内容摘要】
: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
对一个孩子是最大的财富。
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曾进行了一些尝
试,积累了一点经验,本文从让学生“多读
 会读
  乐读”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
读。”翻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几乎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
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
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
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
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让学生“多读会读乐读”三方面进行引导: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俗话说: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运用自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说明了朗读对提高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 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
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
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
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
辄怎么读
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
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
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
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
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
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
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
 
二、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会读。
 
朗读,
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是一种需要调动
声音、
情感和众多技巧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
朗读是一种能力、
一种技巧,
需要一定的训练,
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
在引导学生朗读时,
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
法。
 
1
、注重范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
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 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
我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注重“悟读”,让学生学会揣摩朗读。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秋雨”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两处“轻轻地”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
巧怎样具体运用。从而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读了。
   3注重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地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
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
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我就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