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截至2020年)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奇怪。异:感到奇怪。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重新/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早晨/早晨;
C.来/按照;
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有: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为: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句中重点词有:如此,像这样。曷,同“何”,为什么。句意: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故选:D。
答案:
(1)B
(2)B
(3)①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4)D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2020湖南衡阳)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2 分)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故选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2 分)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辄怎么读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故选B。
13.用现代双悟写出下面甸子的意思。(4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B.课文长勺一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并不体现他的远大抱负。不是一回事。
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 分)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由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2019湖南衡阳)
强项令
①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须菙,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博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②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遺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康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10.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 以刀画地 B. 宣悉以班诸吏
C. 葬以大夫礼 D. 以宣尝为二千石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平?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12. 文章①②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9. (1)特别征召(2)列举(罪状或过去)(3)认错(4)通“藏“,隐藏。
10. D
11. (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 第一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