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吉林省一轮特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课外文言文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③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资给:资助,供给。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A.衡穿壁引其光   乃: 才
B.匡衡勤学无烛   而:表转折,却、但是
C.成大学   遂:于是
D.衡乃穿璧引光   其:代词,它
(2)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书映光而读
A.当求于上流
B.何陋
C.水陆草木
D.一老河兵闻
(3)给下面句子画停顿(限停2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
(4)请你写出一个与匡衡一样勤学的古代故事名称。   
2.课外阅读 
啖菱
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菱________
曰:“啖菱须去壳。”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课外文言文 
司马光勤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忆不人。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 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俟:等到。③讽诵:背诵。④志:记,记住。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患记忆不人 ________
长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划线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  , 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节选自《荀子》)
【注释】①涂:同“途”,道路。②耨(nòu):锄草。③斲(zhuó):斫,砍。④反:同“贩”。⑤商贾:商人。⑥靡:同“磨”,磨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故  圣  人  者  人  之  所  积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3)本文类比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文章所讲道理。   
5.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  , 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  , 中有数百金,曰:“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辄怎么读;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 封识: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其银数与封识皆(符合)   
B.他日来取(等到)
C.托以寄去(因此)
D.略不动心(一点也不)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           
A.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B.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C.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D.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②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
(4)在何岳的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自己的想法。   
6.课外阅读 
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 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  ,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仓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  ,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④盈:满,满满的。⑤璧:圆形的玉。⑥常:通常的、固定的。⑦邑:城市、县。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采俊于岩穴/哉,回也
B.国之余/处亡气
C.有何异才而应举/逝者如
D.必常处/将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7.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
见其志不可  , 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明·方孝孺《詹鼎传》,有删改)
(注释)①鬻:卖。 ②舍:居住;安置居住。 ③大家:大户人家。 ④延:邀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奈何儒生游也  从:________
②父见其志不可  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3)简述詹鼎的求学之路。   
8.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 月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观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复不(厌恶)
B.时凤铎(闻到)
C.秋夜坐钓月矶(曾经)
D.相坐石台(共同,一起)
(2)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
B.作者认为虎丘夜的特点时月优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C.作者第二次游虎丘是在春中之时,与无际、仲和一同相偕来此地游玩。
D.作者认为,有些东西,有些事情要多看几遍才能看到真实的一面。
9.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  , 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  , 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
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厚谢    之________
欲追索其诗  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  , 甚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10.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  , 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