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一、
①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注】共:共同(享受)。
19.解释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1)摆放 (2)尽兴地喝酒 (3)到 (来) (4)怎么
20.翻译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二、(2012湖北恩施)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8.解释(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1)牵扶,领; (2)大声说话、喊叫; (3)悠闲自得; (4)依照,按照。
19.翻译(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游人乐太守与民同乐;【8段】主要写的是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 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三、(2011·福建厦门)
[甲]环滁皆山也。--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俱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坐谨慎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
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往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那里只是画呢?
6.解释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①临:靠近(高踞)②意:情趣(乐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④诚:确实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翻译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四、(辽宁朝阳)
[甲] 环滁皆山也。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辄怎么读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
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7.解释3)修竹森然以高 4)以为陂池 (3)长 (4)把
8. 译成(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的特点。(2分)
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A:江湖 B:山林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至若春和景明,----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1.解释(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3)而或长烟一空 一:(4)把酒临风 把:
(1)幽暗,昏暗 (2)花 (3)全 (4)执,拿
2、翻译(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4分)
《醉翁亭记》(节选): 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的变化。
《岳阳楼记》(节选): 主要描写了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时的美丽景象。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3分)篇目写人的活动的语句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节选)朝而往,暮而归。《岳阳楼记》(节选)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 的内心感受:快乐(或高兴)。
六、(2010·福建三明)
甲、环滁皆山也。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7.解释(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
18.翻译(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