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1+x拓展阅读
(一)素养提升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呈,尘世喧嚣,有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我们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心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我们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我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未来会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
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呢?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
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举出一些名人的事例,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古文碰到同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强化理解。这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有效方式。
(二)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之以恭;土地广大守之以俭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辄怎么读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注】①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②相:辅佐。③宽裕:宽大,宽容。④守:保持。⑤恭:肃敬,谦逊有礼。⑥荣:荣华显贵。⑦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⑧尊盛:位高势盛。⑨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⑩愚:愚拙,不巧伪。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险躁则不能               
2成枯落               
3)吾,德行宽裕               
4)子无鲁国骄士               
【答案】(1)修养。(2)于是,就。(3)听说。(4)因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治”在这里是修养的意思。“遂”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闻”是听说。“以”是因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答案】(1)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
谦虚谨慎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一句为课内语句,难度不大。第二句需要学生结合平时所学进行理解和翻译。重点要注意“谦”“慎”的意思。
3.诸葛亮的立德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诫子书》中主要讲了淡泊、立志、惜时三个方面的告诫。其中与立德有关的句子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4.这两篇短文都是父亲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同。其告诫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篇告诫的是要立德、修身、惜时。第二篇告诫的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诫子书》中主要的告诫内容就是立德、修身、惜时三个方面。《周公诫子》中主要的告诫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由子无以鲁国骄士”“不谦而失天下”等语句可以概括得出。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汝不应若是耳。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
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老人训也。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悉:知道。兹:现在。汝:你。业:已经。资:钱财,费用。即:就,便。告罄:财用尽。苟:假如。特:不过。恃:倚仗,依赖。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固:本来。稼穑:泛指农业劳动。致:给予。函:信件。毋:不要,不可。负:辜负。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儿自国至今           
求学先刻苦           
特汝不应若           
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           
【答案】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官职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答案】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句句意为: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答案】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②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的重点词语有:虽:即使。足:足够。恐:恐怕。望: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