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常出现的七个问题与原因分析?1
管理⼯作——“等”
在管理⼯作中,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
等待上级的指⽰:上级不安排⼯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下级就不执⾏,上级不询问下级就
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没有错,再
⼤责任可分担。很多⼯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造成极⼤的浪费。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调查情况,掌握第⼀⼿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
级⾝上推。
等待对⽅的回复:我已与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法决定,延误⼯作的责任应该由
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某⽇把这份⽂件送给对⽅,这⾥记录得很清
楚,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你还是和对⽅联系⼀下吧,以免耽误⼯作。
等待⽣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
耐烦,认为多等⼀会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产现场问
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作中是⼤量存在的,主要是中层管理⼈员缺乏责任⼼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浪费,我们认为,根据不同企业的⽂化氛围,如果不能⽤Y理论激励员⼯去消除等待的浪费,就需要⽤X理论去加强管理,例如对于较重要的⼯作,可以⽤5W1H来进⾏计划分解,然后进⾏控制、检查和考核。实际上,X和Y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X+Y相辅相成也许更好⼀些。
2
管理⽆序
“没有规矩,不成⽅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作中容易产⽣混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有令不⾏、有章不循,按个⼈意愿⾏事造成的⽆序浪费,更是⾮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序:由于制度、管理等⽅⾯的原因,造成某项⼯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
缠不休,整天扯⽪,使原来的有序反⽽变成⽆序,造成极⼤浪费。某个部门某个⼈,当看到⼀
项⼯作⽐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进⾏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种怪现象:
那么,今后这项⼯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放任不管了,这也是⼀种⽆序。
业务能⼒低下造成的⽆序:素质低下、能⼒不能满⾜⼯作需要,都会造成了⼯作的⽆序。应该
承担某项⼯作的部门和⼈员,因能⼒不够⽽导致⼯作混乱⽆序;当出现部门和⼈员变更时,⼯
作交接不⼒,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为增加了从“⽆序”恢复到“有
序”的时间。⼀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个规范化的⾼⼿,能把复杂⽆序的⼯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使普通员⼯可以完成原本⽆法完成的⼯作。
有章不循造成的⽆序:随⼼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的守则,没有⾃律,不以⾝作
则,不按制度进⾏管理考核,造成⽆章⽆序的管理,影响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部门的
整体⼯作效率和质量。这种⼈为造成的⽆序危害更⼤。
业务流程的⽆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多考虑
⼀项⼯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
部门为中⼼,⽽较少以⼯作为中⼼,不是部门⽀持流程,⽽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导致
流程的混乱,⼯作⽆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管理成本。我曾查阅过⼏家公司的各项
管理规定,发现⼀个⽐较有趣的现象:公司的各项规定很少按照横向业务流程的顺序来编写,
⼤多数是按照纵向部门来编写,两个部门间如何交接则语焉不详,实施时就会造成⽆序。
这些⽆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序的原因,努⼒
抓住主要⽭盾,思考在这种的⽆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法,使⽆序变为相对有序,从⽽
整合资源,发挥出最⼤的效率。这是中⾼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
3
协调不⼒企业丧失凝聚⼒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切要素、⼯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标能够顺利实
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法约尔把协调视为管理的⼀项基本职能。⽽如果在管理⼯作中协调不⼒,就会造成⼯作停滞等⽅⾯的浪费。
⼯作进程的协调不⼒:由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作出现问题,双⽅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门协调,⼯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部门负责,结果⼯作没⼈管,原来的⼩问题也被拖成了⼤问题。
上级指⽰的贯彻协调不⼒:对上级的⼯作指⽰及相关会议布置的⼯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号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产盲⽬、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绝⼤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个部门所能独⽴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些断点,如果
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设法绕过去,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是管理⼯作中最⼤的浪费之⼀,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作效率的低下。
4
⽣产经营要素闲置
我们把管理⼯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浮于事,使⽣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产潜⼒,热衷于扩⼤规模,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房、⽣产设备等因开⼯不⾜⽽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成本升⾼,利润降低,竞争⼒下降。这种浪费最容易出现在⾼层领导⾝上,因为他们要把组织做⼤,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领导者有意识地夸⼤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些职能,但在实际⼯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且对公司的相关⼯作产⽣了影响。两个部门承担了类似的
大话西游2好玩吗
⼯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好像谁都可以负责,其实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相互争功,易导致⼯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
⼯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法进⾏,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如果担⼼失去权⼒,则下级就会事事请⽰,长久下去,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去活⼒。这是每⼀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提⾼效率。
⼈员的闲置:⼈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作的重要性,增加⼈员,三个⼈⼲两个⼈的⼯作。由于⼯作量不饱和,帕⾦森定律就发⽣作⽤了:为了避免上级“⼈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个⽂员,为了填满她的⼯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门的名义通知其它部门,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作,形成了⼀连串的连锁浪费。⽽该⽂员有⼯作可做了,⽽且达到了“细化管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曾有⼀家企业,公司内外充斥着⼤量的信息和原始数据,本应当从中汲取有⽤的信息,但管理层未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放⼤输出;所以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的浪费是极其惊⼈的,需要从根本上进⾏变⾰,从信息的有⽬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
再输出的全过程中,出不准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管理等⽅法,都是⼯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不腐,如果能不断地⽤新的管理思想去冲击旧的思维,⾃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因闲置⽽发⽣的浪费。
5
应付
顾名思义,应付就是⼯作虽然⼲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了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从⽽缺乏实际效果,是责任⼼不强的⼀种表现形式,这种浪费在⼯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应付基础⼯作: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常进⾏的⼯作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常规范管理,缺乏踏实的基础⼯作,稽核前突击表⾯⼯作,以应付检查,实际效果可想⽽知。为什么国内的ISO9000质量体系资格证书的含⾦量越来越低?因为许多企业都可以把来⼈摆平,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与管理者代表内部交流,末次会议上只会开出⼏个⼀般不符合项,整改后⾃然获得通过。应付⼀下也能过,那么认真⼲什么。免费公司取名网
应付检查:公司布置的⼯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只做⼀些表⾯⽂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们常说:⼲没⼲是态度问题,⼲得好不好是⽔平问题,其中的含义是⾮常值得玩味的。如果检查⼯作的⼈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最经典的歌曲
王刚的第一任妻子应付导致前松后紧: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作时,如果前⾯不认真,则将对后续⼯作产⽣较⼤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产制造系统出现额外加班等多种浪费。
应付造成虎头蛇尾:在⼯作中没有计划与⾃查,做事只做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的就忘做了甚⾄不做了。⼯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不是⾃⼰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这些都对⼯作产⽣极⼤的危害。
农村节能无烟柴火灶的建造方法
应付的浪费主要是由责任⼼不强和素质低下等造成的,它实际上是⼯作中的失职,这种浪费对组织的损害是隐性的,将逐步侵蚀组织的肌体,是⼀种。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决不能⿇⽊不仁,听之任之,⽽应该建⽴健全以绩效为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减少浪费。
6
“低效”反复发⽣
医保怎么网上缴费
低效的含义包括:
⼯作的低效率或者⽆效率:相对于管理⼯作的⾼效率⽽⾔,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常⼤的;原来只要⼀个⼈承担的⼯作,需要两个以上⼈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作是⼀种负效率:没有⼀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作被做错,会出现返⼯、重做、纠正等浪费,甚⾄影响到整体。如果是⾼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作,则损失更⼤。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反复发⽣,造成类似的浪费。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不允许反复发⽣低级的错误。
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的不⾜,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员的素质满⾜不了⼯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的⾝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所长,⼈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完成任务。⼀头狮⼦带领⼀⽺和⼀只⽺带领的⼀狮⼦是完全不⼀样的。因此,应该从中⾼层管理者⾝上寻原因,⽽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法不当:⼈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作⽆⼈做……
固步⾃封的僵化思想: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之有效的⽅法,会使某些“成功”⼈沾沾⾃喜,沉湎于
过去的辉煌之中,从⽽不思进取,不继续提⾼⾃⼰,使⽤原有的⼀套来⾯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
7
管理⽆ “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产、供应、设计、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的费⽤成本。管理必须依“理”⾏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存在问题,则危害更⼤。
⽬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如果“理”本⾝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知了。就像解⼀道数学题,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依据:公司下达了⽬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性。对于⾮量化的⼯作,不进⾏细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
划进⾏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计划编制拖拖拉拉,事态紧急才下发,忽视了及时性。对于这种计划,如果不进⾏修改和调整,甚⾄推倒重来,将带来极⼤的危害。
计划执⾏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法执⾏;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法执⾏;由于前道环节⼯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法完成;公司制订的⽬标、指标由于执⾏有困难⽽不予落实,按照⾃⼰想象的内容去执⾏;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下就扔在⼀边,根本谈不到执⾏。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进⾏,⽇常我就不⽤再进⾏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发现问题后,措施不到位,致使下期的计划中⼜没有体现或纠正,导致问题长期存在。都在⼀个公司⼯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那个⼈,轻描淡写来⼏句,可保下回我没事⼉。
投⼊产出不匹配:⽬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硬着头⽪⼲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
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是难以度量的,它不象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
管理⼯作中的“七种浪费”,要⽐丰⽥⽣产⽅式所指出的⽣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产现场中的浪费⼤多数可以量化,然⽽管理⼯作⼤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的弹性,要想进⾏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且⼤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阵后松⼀阵,容易形成反复,⽽如果不能对管理⼯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标⼀步⼀步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