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管从艺术、文学方面,还是从中医,农学方面,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中国文化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中国民族前进的道路。它是我们民族的精魄。我们在改革开放,迈向“十二五”计划的今天,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和谐社会
正文: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放在地底的陈酒一样,越陈越香。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背景有三大因素:大陆性地理环境,以农民为本的经济模式和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这三种因素是在中国长期所处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的。大陆初成时临水的
文化是由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所决定的,我们的本能需求让我们去发现,去思考。物质决定意识,进而形成文化,这便是文化最初的发展。而以农民为本的经济模式则是在人类已经思考出解决食物,衣服等日常问题的方法前提下,中国古代文化所开始的的继承与发展。到了封建社会,虽然“重农抑商”作为一项鲜明的标志存在,但这并不影响商业的发展,这是对农业经济模式一种鲜明的继承与发扬。当然,封建文化的形成最重要的还是血缘宗法家族制度,严格的等级划分,是当时文化的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迅猛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经历了雏型期,定型及强化期和转型期三个时期。中国文化的雏型期出现在先秦时期,这时期形成的文化主要有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史称
“百家争鸣”。先秦产生许多能子,儒家的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庄子(南华经)》;法家的申不害、韩非。墨家的墨子。先秦时期也有不少的经典作品:《论语》,以及传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左丘明所著《春秋左氏传》。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易经》、《礼记》、《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诗经》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这个作品。中国文化的定型及强化期出现在秦至明时期,这时期各种文化均发展繁荣,文学方面,出现了诗歌,词曲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圣白居易等各种文学豪客。在科技方面,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的问世,钢铁的制造等等都
是中华民族珍藏多年的至宝。在农学及医学方面,《齐名要术》等著作的产生,为当时农业,医学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算数方面,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国外造了几百多年。还有杨辉三角的建立也是中国数学的一大发展。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数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是在清至“五四”,这作为中国有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其中各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为中国现今的局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思想大浪潮中大步踏进中国人民的视线中,并成为中国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导性思想,至今为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思想”,“理论”一道作为中华民族x和人民的指导思想,我们x以后也将继续坚持这样正确的思想路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面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时刻谨记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断探索新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我们主要着眼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两个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有中国特的社会之一经济路线,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马克思列宁注意的指导下,中国始终沿着经济发展的路线不断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如今,我们已处于“十二五”计划的实现历程中,在以前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x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x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时刻不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根有魂的民族,我们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千年,这种精神早已深入骨髓,我们的文化只有继承与发扬,没有倒退与毁灭。
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今天,我们社会出现了一大批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和解读者。在这些人物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丹老师。于丹老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典范,她并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丹老师在《论语》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了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这是一种文化的高度传承,我们总是在说文化的时代性,却不知道文化就是这样在一个时代是一种形态,而这种形态便需要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去塑造,雕琢。
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浪潮汹涌,大有席卷一切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是敞开怀抱、积极接纳现代精髓,还是回归传统、消极固守,实际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阿拉伯国家为了复兴传统而固守传统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反面例证,他们不仅没有能够实现复兴的目标,甚至连固守都已经无法做到,而且现在正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些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继
承和发扬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唯一道路,因此,我们要实现复兴中国文化的目标,就必须完成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任务。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基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必然发展。而现在的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
、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楼雨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7
[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