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
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4、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追求和谐。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然后体现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中国文化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必然强调和谐。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者在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5、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外儒内道,儒、佛、道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精髓而千古流传。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长期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以来,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发扬光大并广为传播。唐代是三教并立的时代,开明的政治造就了唐代的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 即使是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无不被汉文化所征服,说明了三教文化的生命力。而这一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力和包容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崇尚中庸,追求和谐;儒道互补,外儒内道,儒、佛、道三教合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