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燕陈思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济南250200)
【关键词]学生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
新闻传播
©©#©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并迅速传 播到亚洲等地,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国民 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 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 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 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以
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 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出 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 媒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其媒介素 养将影响到未来社会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应该重视其媒 介素养教育,提高其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山东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笔者对省内近一千名传媒专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 查,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调查发现,各高校传媒 专业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高于普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 介信息生产和解读能力,但是,媒介的批判和思辨能力还 有待提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主要接触媒介
调查显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的 曰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手机和电脑,手机成为传媒 专业大学生的首要接触媒介。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传媒 专业大学生花费在休闲娱乐和交友聊天这两项的时间最 高,远高于获取新闻资讯和获取知识、查询学习资料等活 动。这说明传媒专业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与普通大学 生基本相同,并没有依据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媒介进行专 业学习。可以预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将是未来媒介 的主流,因此,传媒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在未 来的教育中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 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成为发布或分享信 息的主要平台
传媒专业大学生都乐于在媒介上发布和分享信息,其 中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成为他们发布信息的主要平 台。但是,在发布信息的目的方面,约42%的学生只是单 纯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观点,并不在乎是否有人关注,只 有约18%的大学生认为作为传媒专业人才,有义务为公众 提供专业的信息或影像作品,这说明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媒 体责任感比较弱,有待加强。
(三)
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传统媒体的
新闻权威性认识不足
对媒介信息的内容获取和思辨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显示约59%的学生表示 能够在网络上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但是,个体访谈显 示,在捜索学术信息和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方面,学生的搜 索能力还比较欠缺。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 面对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时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判断力, 会使用多种渠道证明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微博、等 社交工具和门户网站成为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而选 择这些渠道的首要原因是“操作便捷,使用方便'占比 为57%, ‘‘受众广,更有公信力”则仅占24%;新闻内容 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才占10%和9%。上述调查表明,学生 对传统媒体在新闻上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接受各类 新媒体平台上快餐式新闻已经习以为常,缺乏对新闻信息 的深度解读需求和能力。
(四) 媒介伦理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2%的学生表示曾经在网络上下载过盗版 的音乐、电影等资源;66%的学生表示从网络上拷贝文稿 或图片时,通常不会标明出处。49%的学生表示曾通过网 络媒介偷看别人的隐私;55%的学生表示曾在微博、QQ 空间、论坛、贴吧等地发布过一些负面情绪或信息。上述 调查显示,传媒类专业学生在使用媒体时的媒介伦理意识
还是非常淡薄的。
【作者简介】冯春燕,硕士研究生,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素养教育、纪录片创作。陈思,山东传媒职止学院助
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应用、影视后期特效。
【基金课题】本文系院级课题“全媒体时代山东传媒类院校媒介素养研究”(课题编号YKY
201804)研究成果之一。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二、 山东高校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山东省内十余所开设了
传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专科院校进行了调研,总结归纳
出山东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如下:(一)重视知识和能力培养,轻视素质培养
传媒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关于媒介的
特点、发展、传播等相关课程;关于媒介内容生产的相关
课程;关于媒介内容赏析等相关课程;关于媒介信息传 播、营销的相关课程;关于媒介批判和思辨的相关课程。
目前山东高校的媒介素养类课程多集中在媒介内容生产和
媒介内容赏析这两类上,其他三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较 少,而且集中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这两个专业中。相较
于本科院校,专科和高职院校开设的媒介理论性课程的数
量更少,有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除媒介内容生产
类课程外,其他媒介素养类课程大多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很少。以此可以发现,山东省内相关高
校重视媒介内容生产等能力培养,但是,轻视媒介解读、
媒介批评和思辨等素质培养。
(二) 媒介素养类课程并未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
纵观山东各传媒专业,并未有专门开设名为《媒介素
养〉的课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散落于《传播学概 论><;数字媒体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性课程和
与媒介内容生产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中,部分课程教学内容
存在重复的情况。各课程在教学上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
指导方针,缺乏新闻法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 识,更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以及实践环节,没有形成
_个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 课程的理论深度不足、联系实际不足
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性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深度
不足的问题,大多使用现成的教材,授课内容没有及时更 新,也较少与当前社会媒介热点相联系。在教学模式上,陈学东微博
依然运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实践互动,更
无情景式教学等创新方式的出现。在考核方式上,多采用
试卷考核和作品创作实践考核,研究性任务考核较少,同
样使得课程的深度不足。
三、 山东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传媒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整合高校的
资源创建一个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传媒类专业媒介素
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堂内容
的组织、教学方法、评价指标、师资等方面综合考量。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传媒专业的媒介素养类课程跟其他专业的媒介素养类
课程不同,它不是仅仅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门课程,
而是培养合格传媒行业从业者的一系列课程。对于传媒专
业学生来说,媒介素养课程具有双重课程目标:一是掌握
各种媒介的特性、传播规律和社会功能,建立起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 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为 个人成长服务;二是作为将来的传媒从业者正确认知自己 作为"把关人”的角,同时,掌握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 和营销传播。
2. 合理配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媒类专业应该构建一个阶梯式的课程体系,由浅到 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设置课程,进行媒介素养的系 统培育。
笔者建议,在大一上学期,首先开设一门《媒介素 养》课程,作为传媒各个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系统讲解各 类媒介的传播特性、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理论 和模式;媒介信息的甄别和信息捜索能力等,使学生初步 掌握传播学、数字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 定的媒介素养。在对媒介的特性、传播有了初步了解后,新闻类、传播类、编导类、数字媒体类、动画类专业可以 通过开设模块化课程引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领域,通过不 同的课程组合,形成较全面而深厚的媒介内容生产能力。最后,不同的传媒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开设媒介批评和思 辨、媒介中的伦理道德、媒介经营和管理、媒介营销等有 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拓展性课程。
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媒介素养类课程中的理论性课程,应探索以学生为主 体、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多设计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 生课堂参与性,具体有以下几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供参 考。
① 案例分析法
首先,让学生针对近期的传媒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 思辨能力和信息搜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媒体责任 感和职业素养。
② 媒介使用体验法
让学生把日常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记录,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媒介接触特点和使用习惯,反思媒介使 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在体验中更深入的理解 媒介相关理论。
③ 媒介内容生产法
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其媒介素养的培养最终落脚点 还是媒介内容生产上。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采集制作一条新闻或者拍摄编辑一部短片,将这些 内容发布到媒体平台上,进行相应的宣传和营销。通过这 种训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把关人的角,理解媒介内 容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同时,检验自己在其他专业课程中 的学习效果。
④ 布置课题型任务
教师设置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密切相关的研究题目,例如,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课堂手机使用与 管理对策研究等等,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施调研、数据 分析的整个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大学生(下转第30页)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及信息资源的不一致,民生新闻节目在选择传播媒介、传 播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以促进民生新闻节目向更深度、更广度方面发展,形成信息高效传播与受众引领的一体化 良性循环机制。(新闻天天看》在融媒体时代下紧跟时代 发展步伐,开通了微博、头条与等平台,实现 了信息收集的多元化与传播的多样性。民生新闻节目在运 用新媒体技术方面,不应局限于单一内容拍摄与剪辑,应 该在视频基础上添加图片或文字等内容,使得节目内容更 加丰富多彩。其重点是通过视频与文字的双重叠加,制作 出突出不同角度与价值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使得节目产 生迁移受众的效果。新媒体技术愈演愈烈,其在民生新闻 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愈加凸显。民生新闻节目的常规做法 是将微博与平台上观众的评论进行收集,而后将收集 到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坚持以 用户为中心的精准推送,真正起到民生新闻节目引导新媒 体舆情导向的主要作用。
结语
民生新闻节目在许多观众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 以来对提高节目收视率具有重要意义。民生新闻节目的取 材方式与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使得节目更贴近观众生 活,也能为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奠定基础。新媒体技术的发 展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大幅提升,为观众了解时事奠定基础。民生新闻节目为更好契合社会发展,
在开通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后,将观众评论进行收集,以开
辟首档以观众为主的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节目在取材
与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得益于观众对于节目的热爱,在拓宽
节目领域、满足观众需求方面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卉玲.试析民生新闻栏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前 景〇].新闻研究导刊,2015(3) :51-51.
[2] 陈程英.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创 新 〇].电视指南,2017(11): 59.
[3】孙傲飚.NM TV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舆情引导策略
探析U].新闻研究导刊,2020(2):34-35.
[4]魏传龙.民生新闻栏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前景初 探田.新媒体研究,2015(5):54-55.
[5]李彦.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J].电视指南,2017(11):61,
[6] 朱伟.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路後 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003(006):11.
[7] 周芷钰.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生态——以“1818 黄金眼”为例□.中国文艺家,2019,000(008)=269-270.
间黄纪宾.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J].传
媒论坛,2019,002(002):71—72.
(上接第27页)
媒介素养状况的了解。
在考核方式方面,要采用综合考评方式,注重能力和
素质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
4.培育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担任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师,一般需要具备传播学、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学科背景,同时具有一定的传媒从
业经验和影视创作经历。对于缺乏这方面师资的高校,可
以通过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教育能力。具有研究实力的高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媒体素
养研究中心,从而培养教师队伍。也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
才和建立校外媒介素养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库的方式,弥补
媒介素养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平 台,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校园氛围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以及学院
、学院等媒体平台,进行传媒实践活 动,从而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也可以利用这
些平台,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宣传和科普媒介素养知识,打
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校园氛围。
(三) 媒介素养的多维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远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全部传授完毕的,而且随着社会和媒介的不断发展,它
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所以,除了在学校接受专业的媒
介素养教育外,学生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媒介素养的相
关知识。中国大学M00C、学堂在线、文泉学堂、好大学
在线等网站都提供了很多免费的课程,学生可以在业余时
间进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总体来说,与其他省份的高校相比,山东省传媒专业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
重视,尚未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全媒体
时代,加强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可行
的课程体系,一步步推进课程建设,以达到提升传媒专业
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目标。_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玲,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M].北京:中国广播影 视出版社,2013年版.
[3]耿益.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 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55) :31-37.
[4] 刘昂.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培育[J].青年记者 (下),2011(7):31 - 3
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