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
  读完某⼀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故事新编读后感1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说集,其中⼤部分是根据⽼故事改编⽽成。
  鲁迅先⽣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强,历来都是讽刺⽂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且带钩刺的⼸驽,直
刺敌⼈的⼼脏。⼀直以来,鲁迅先⽣都以⼤⽂豪的⾼⼤形象耸⽴在每⼀个年青学⼦的偶像位置,但是⾃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根据我国古代⼀些著名故事改写⽽成的。有些⽂章,例如《铸剑》,便是改⾃《⼲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动,也更吸引⼈了。但是,《奔⽉》却是令⼈(或许只是我)⼤倒胃⼝。《奔⽉》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在《奔⽉》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英雄塑造成整天怕⽼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美⼥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意、不理解丈夫,⽽且泼劲⼗⾜的妇⼈——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守护在爱⼈⾝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能⽽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我真有⼀些鄙弃这位享誉⼏⼗年的⼤⽂学家了。嫦娥奔⽉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民⼤胆⽽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的《奔⽉》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或许有⼈会对我⼤加鞭挞,指责我对⼤⼈物的不敬,但
我“初⽣⽜犊不怕虎”,我还是把⼼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也以同样的⼼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2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就的短篇⼩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篇⼩说分别是:《补天》、《奔⽉》、《理⽔》、《采薇》、《铸剑》、《出关》、《⾮攻》、《起死》。外加⼀篇《序⾔》。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的最后的创新之作,⾥⾯8篇有5篇写于鲁迅⽣命的最后时期。⾯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其画⾯瑰丽⽽壮美,结构宏⼤。虽然⼥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分奇异动⼈的艺术画⾯。⽽《奔⽉》《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报仇的情景,以及⿊⾊⼈混⼊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讶异的感染⼒,加强了浪漫主义⾊彩,却⼜不缺乏沉重感。
  ⽐起《补天》、《奔⽉》、《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等5篇历史⼩说,从总体上说浪漫
主义⾊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主要是在穿插现代⽣活细节⽅⾯,却⼜增强了浪漫主义⽓息。《理⽔》、《⾮攻》、《出关》、《采薇》⾥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物的影⼦,有现代⽣活的某些⽚断。如《理⽔》对⼤员、学者们进⾏了古今杂揉的描写,“⽂化⼭”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化城”,⽽“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攻》中写墨⼦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寇侵略⾯前⽤“救国”名义强⾏募捐这种欺骗、掠夺⾏径的影射。此类例⼦,在《故事新编》⾥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起死》,由于题材采⾃《庄⼦》中的寓⾔故事,本⾝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说中,亦有“⾃杀是弱者的⾏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后期的⼏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说中采⽤的这种穿插现代⽣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谓在《补天》中写了⼀个“古⾐冠的⼩丈夫”,“是从认真陷⼊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敌,我对于⾃⼰很不满。”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说的创作中,鲁迅对⾃⼰“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有有意⽆意继续为之的⼀⾯。
  ⼀直运⽤了“油滑”的写法,正说明这⼀写法在鲁迅的创作⼼理中有内在的根据,成了他创作⼼理整体结构中⼀个不可忽视的侧⾯。从⼤的⽅⾯讲,从问题的实质讲,这与鲁迅杂⽂中的讽刺艺术,包括某些被批判⼈物的内⼼独⽩(出以虚拟),漫画化的⼈物速写⽚断(主要以⼈物的语⾔表现)等是相通
的。在这⼀点上,鲁迅的杂⽂与历史⼩说,在创作⼼理上有着某些相同的依据:主体有⼀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志张⼒,这种张⼒促使作家采⽤漫画化的⼿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现实的⽬的。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在这⽅⾯得到了强化和突出的表现,这可以看作⼀旦离开现实题材时,主体的创作⼼理中⼀直居于次要地位和潜伏状态的浪漫主义才情被有⼒地激扬了起来。其实,不论《故事新编》中穿插现代⽣活细节的具体联想形式是哪种,它们都⼀⽆例外地是主体在长期的思维与写作中建⽴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起的动⼒定型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鲁迅《故事新编》“油滑”问题在创作⼼理上的奥妙所在!将古今杂揉在⼀起,正是
  鲁迅思维的宏观性与清醒的现实战⽃精神的体现,⼜是鲁迅创作⼼理结构的⼀个重要侧⾯,或称之为鲁迅创作⼼理深层的动⼒定型。
  实际上,不仅《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且鲁迅的整个⽂学⽣涯,都贯穿着⼀条浪漫主久线索,只是它起伏变化,⾏迹不定⽽已。
  通过此书,对于鲁迅或多或少有了更多的认识,或许浅显,但却受益匪浅。
  故事新编读后感3
许冠英的老婆
  这个夏天貌似也是特别的热过往年,照长辈们的说法,当是“现在条件好了有空调了”之类的缘故,独⾃在家也多少有点闲得⽆聊,于是乎拿来鲁迅全集翻了⼏页,看了其中的⼀章《故事新编》,觉得还挺不错。
  ⾸先让我感受到的是故事新编的幽默(幽默似乎是鲁迅先⽣的作品的共性)。我觉得故事新编中的
幽默主要来⾃于古今结合,有语⾔上的结合,也有内容上的结合,想必这正是“新编”的魅⼒所在。如《补天》⼀节中,⼥娲听着那些⼩⼈⼉的官话,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奔⽉》中,后羿与嫦娥天天吃着乌鸦炸酱⾯。《采薇》中的钟表仿佛早已全⽤烙饼的个数来代替,“约摸有烙⼗张饼的时候”,“约有烙三百五⼗⼆张⼤饼的⼯夫”,“⼤约过了烙好⼀百零三四张⼤饼的⼯夫”,忍俊不禁。
  看了⼀遍《故事新编》,发现不少篇幅中出现了死亡的描写,分别是《补天》、《采薇》和《眉间尺》,占了我看的六分之三(《起死》⼀篇为剧本模式,我没看,《理⽔》⼀篇则未收⼊我所看的版本内)。⽽这三篇中,每⼀篇都有好⼈和坏⼈出现,《补天》中的⼥娲和愚昧⽆知的⼈类,《采集》中的伯夷叔齐与性恶的⼈们,《眉间尺》中的⿊⾐⼈、眉间尺与国王,都构成了对⽐。可能是鲁迅⽤来讽刺他所在的时代的那些阻碍时代进步的⼈的吧。⼥娲拯救⼤地,到头来却是在被误解的荒古的⽓氛中默默死去了。眉间尺则是痛快地报了仇,但似乎新编的⼒度不甚⼤。《采薇》读着感觉是最有深度的,“不⾷周粟”与“普天之下莫⾮王⼟”,早已是⼀对辩论的课题,当事⼈在左右为难之际,⽤最简单
也是最⽆助的死得到了两全。如主⾓伯夷所说的,“近来的烙饼,⼀天⼀天地⼩下去了,看来确也像要出事。”最终也出了事。
  《奔⽉》中让⼈印象较深的⼀编,看到嫦娥奔⽉去了以后翻回前⾯看到嫦娥说的⼀句话:“你不能⾛得更远⼀点的么?”让⼈不禁猜测嫦娥美⼈是否早的预谋。看到最后后羿对着⽉亮射`了三箭,终于发现,这毕竟还是⼀个战⼠,他的⾁体⾥还涌着战⼠的⾎液。但他⽼了,“若以⽼⼈⾃居,是思想的堕落。”“这⼀瞬间,使⼈仿佛想见他当年射⽇的雄姿。”廉颇⽼矣,这历来是让⼈感到惆怅的,⼀种对时间的恐惧感。奔⽉奔到最后终于也来了点起伏,写此⽂时尚在1926年⼗⼆⽉,离鲁迅逝世还有⼗年。
  《出关》写的很有意思,⽼⼦的⼈物很鲜明。跟《补天》中⼀样的,也出现了两类⼈⾔语不通的情况。《⾮攻》感觉基本上就是翻译了⼀下,看着没什么意思。
  故事新编读后感4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个颇有幽默感的⼈,他吧⼀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中,乌鸦的炸酱⾯,这⼀出现让我想起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抓不到杨时,灰太狼哄她的⽼婆,说抓了青蛙,做清蒸蛙⾁吃,没抓到⽺,于是平底锅就扔过来了,⽽奔⽉中乌鸦的炸酱⾯是后羿射不到猎物,只收获了⼀只乌鸦⽽得到的回应是⾃然是⽼婆嫦娥的不满。后羿是有柔情,稳中有这样⼀个⽚段,说是后羿看到侧卧在床上的嫦
娥,看着⾃⼰媳妇如此漂亮的眼睛眉⽑,后羿不忍⼼让媳妇受苦,⼼⼀横,明天远途跋涉了⽆,读到这⾥,我感动于后羿的柔情,侠⾻中充满柔情,真好,先不讨论结果怎样,单是这份爱,就很重。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的,最终嫦娥是离开了后羿,很令⼈惋惜的⼀个结局。曾经看过⼀个⼴告,⼴告的好像是韩国的矿泉⽔,男⽣追求理想的爱情,⼥⽣追求现实的爱情,最终来个男⼈在残酷的现实中没能在⼀起。我不清楚⾃⼰的爱情观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现实的爱情。但我很清楚的是,爱情不是绝对的理想化,也不是绝对的现实化,真正的爱情需以理想的爱情⼼经营现实的爱情,以爱情头脑⽤爱情⼿脚营造美满家庭。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铸剑了,铸剑这⼀神话故事传说是第⼀次听说,读过之后我很是害怕,也说不说上是特别害怕,就是可以说印象很深吧。眉间尺是⼀个⼼太软的复仇者,为⽗报仇,却⼀次次地错时集汇,⽽⼀个突然冒出的⼈,暂时叫他怪⼈吧,怪⼈果断地替他作决定,故事的结局是三⼈都头落于沸⽔中,在沸⽔中的那段描写挺让⼈佩服鲁迅的想象⼒的。
  鲁迅肯定了解并收集了很多关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不然他不会运⽤这下神话故事如此⾃如。鲁迅曾建议民众看中国以外的书籍,现代⼈⼤多都曲解了,⽽我恰恰认为这只是由于那时那地那情况所决定的,并不能普及到今天,普及到全民。古代的东西鲁迅学精了,我们中⽂系的也要好好学。
  故事新编读后感5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来读)。
  故事都⽐较短,到稍微长⼀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铸剑》、《补天》。为鲁迅先⽣幽默诙谐的⽂笔所折服(以前做学⽣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章有点抵触,⼤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将古⼈古事写得风趣幽默,能够弯⼸射九⽇的后羿因为没有打到嫦娥爱吃的野味⽽在妻⼦⾯前怯怯的',陪着笑脸;庄⼦⾏路途中⾮要弄清楚路边骷髅是怎么死的,叫司命⼤神为骷髅“复形、还⾁、活转来”,结果是已经死了五百年的了,搞得⾃⼰不得脱⾝,也不知让那活转来的骷髅该怎么办……
  先⽣⼜将⽿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匪夷所思。读了先⽣的叙述才知⼥娲娘娘是真正顶天⽴地的⼥⼦,累了就将头靠在⾼⼭上头发搭在⼭顶上;因补天(被共⼯撞不周⼭⽽裂的)耗尽所有精⽓神⽽死,整⽀队伍在其肚⽪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来融化补天⽤的⽯头的)随⼿从昆仑⼭上燃烧的森林⼤⽕中取了⼀株⼤树做⽕种。
  ⽽脱离了⾝体⼏⽇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中还会舞蹈,会攻击⾃⼰仇敌的头,让⼈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与⼈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诺千⾦。眉间尺未能为⽗(⼲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从未谋⾯的⿊⾊⼈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的头颅亲⾃割下和锋利的雄剑⼀起交给了⿊⾊⼈。可见当时的⼈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的理解能⼒的,令今⼈汗颜。
  故事新编读后感6
  若不是⽼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向⾏⽂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的男主⼈公后羿是我们⾮常熟悉的⼤英雄,他射⽇的史绩⾄今被⼈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应该相互思念,⾄死不渝。然⽽在鲁迅先⽣的《奔⽉》中,我们看到了不⼀样的英雄,不⼀样的嫦娥奔⽉。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崇拜,没有⼈关⼼。他的天⽣神⼒,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个拥有⼤庄园,拥有表⾯上的风光,⽽实际上为油盐酱醋⽽烦恼的普通⼈。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们对于射⽇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切都没有了⽤处,有些甚⾄成了他现在⽣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物的⼯具⽽⾮英雄的象征,
可是后来就连寻求⾷物的⼯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太强,箭头太⼤,所以将⿇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于漫⼭遍野的飞禽⾛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这样的后羿,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体育运动员。许多国家体育运动员都是红极⼀时的冠军,曾经他们不仅给⾃⼰带来的荣耀,也为国家增添了光芒,他们是普通民众⼝中的英雄。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去进⾏体操训练,由于忙于训练,许多运动员都没有像普通孩⼦⼀样接受过系统的⽂化教育,所以他们的⽂化程度很低。⼗多⼆⼗⼏岁的时候,是他们体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多岁已经算是⽼运动员⽽要选择退役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的保障还不是很完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就等于失业了。有些运动员由于⽂化程度不⾼,普通的公司不可能录⽤他们,所以出现了前⼏年的“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沦落为⾏窃⼩偷”的新闻事件。故事中的后羿,
和这些运动员的经历,没啥不同。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是为⾃⼰谋得⽣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实⾃⼰的⽣活,提升⾃⼰的灵魂。学如逆⽔⾏⾈,不进则退,不要⽼是沉沦于记忆,沉沦于过去的辉煌。即使你再拥有以前的⾦牌,即使你再拥有⽆敌的射箭技术,没有了⽐赛的场地,没有了漫天遍野的禽兽,你的⾦牌,你的箭术也就失去了光环或⽤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妆盒的仙丹奔了⽉,这形成了对后羿的背叛。上古神话⾥端庄美丽的倾城美⼈嫦娥,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她⾃然也没有奔⽉后的幽怨与⽆奈,我们眼⾥看到的,在这故事中,嫦娥成了现实的市井⼩民,她不满⾜的现实⽣活,只是⼀个喜欢抱怨、很世俗、⼀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领会到,没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包。这则故事,不知道是鲁迅先⽣的个⼈想法,还是只是把这种社会现象以借喻的⼿法列举,让我们进⾏深⼊的思考。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包重要,我想若这两者都能兼顾,那么幸福美满不在话下。
  看完了这篇⽂章,其实我还不是很懂鲁迅先⽣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没素材可以写⽽发挥所谓的想象⼒吗?查了⼀些背景资料,才知道,先⽣还是以前那位先⽣,喜欢讲这话说那理。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神状态。⽽这样⼀种精神状态⼜与厦门时期的鲁迅的⼼境产⽣了某种应和。实际上作品中后羿与逢蒙的对话,还有嫦娥、使⼥的议论很多都直接呈现了鲁迅当时所受到的攻击。因⽽鲁迅正是以这种“油滑”表达了对于现实与落寞的嘲弄。
  ⼩⼩的⼀篇故事,在⼈⽣观能给到我些许的启发,使我进⼀步了解了鲁迅先⽣。
  故事新编读后感7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说⽂集之⼀,因为我⾮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说的写作,所以
买了这个集⼦。⼈民⽂学出版社出版,黄⽜⽪纸的封⾯,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有⼀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思,和⼩说的意境。
  ⼩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基本上古代⽂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强⾏加⼊⼀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说本⾝,所以我觉得⽴意⼀般。还有就是《补天》、《本⽉》《采薇》类⼩说,因为依据的古⽂本就描述简单,所以⼩说中⼤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个复仇的故事,整个⼩说虽然也⼀半出于历史⽂章的记载,另外⼀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说还是⽐较丰满的,⽐之其他的⼩说,在⽂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说⼤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如《阿Q正传》,《狂⼈⽇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是架空的讽刺故事,⽐之借古讽今,让⼈除去了⼀种猜测,⼈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个“因语获罪”的时代,⽂⾰也是⼀个,所以采⽤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也攻击敌⼈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谈《铸剑》本⾝的问题。
  ⾸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个为了⼤王尽⼒的⼯匠反被杀,遗腹⼦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个不明⾝份的男⼈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就不需要加⼊太多⾃⼰的扩展,因为这个本⾝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说本⾝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个荒唐的妄想——⼀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