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千万农牧民的幸福
——新疆自治区村党支部书记剪影
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光荣而响亮的名字,饱含着信任,肩负着使命。
走遍天山南北,不论乡村,还是牧区,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满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无私奉献、忘我投入,冲在各项基层工作的最前列。
阿达力·斯得克:一心为民的“大忙人”
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通克村,在短短的4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由3000多元达到6174元。
什么原因让通克村的面貌发生巨变,人均纯收入迅速攀升呢?这都得益于该村一心为民的好支书——阿达力·斯得克。新疆棉花事实全过程
1997年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通克村人,看起来悠闲,但日子却紧紧巴巴。而在外做生意的阿达力·斯得克,看准了布尔津县巨大的旅游市场和客源,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
和银行贷款,在喀纳斯贾登峪开起了牧家乐,当年收入就达50万元。
生意渐好的阿达力·斯得克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带领通克村32名青年一起从事牧家乐生意,一年下来,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2008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阿达力·斯得克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通克村虽有耕地15300亩,但无法耕种的有近万亩,全村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近20%
“大家选我当书记,我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谈起当时的处境,阿达力·斯得克直言不讳地说。为了详细掌握全村基本情况,梳理今后发展的整体思路,他坚持每天走克直言不讳地说。为了详细掌握全村基本情况,梳理今后发展的整体思路,他坚持每天走访5-户农牧民。细心的人注意到,阿达力·斯得克无论7走到哪里,兜里都装着一本“日记”,哪条水渠堵了,谁家的牲畜暖棚损坏了,哪个村民对村上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记得一清二楚。
就这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村4个自然村,171户村民,大家都亲切地称
他为“长腿书记”。
形成“调整结构、改良畜种、参与三产”的发展思路后,他积极协调农技、畜牧等部门梳理全村农牧业发展规划,并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贷信用,频频向银行进行“公关”,为广大牧民争取农业、畜牧等专项贷款660万元,当年就使全村新增高产玉米600亩、良种奶牛340头,人均增收达800元。
如今, “定居兴牧”随着 的实施,特养殖、旅游经营、餐饮服务等产业在通克村快速发展。仅畜牧养殖大户就有20户,其中有4家养殖骆驼规模突破了100峰,年收入达70余万元;全村87.72%的农牧民走上了农牧结合的道路,年末全村牲畜存栏达到了8936头(只),22户农牧民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就是一眼泉水,能涌多少水?就是一块铁,能打几个马掌钉?”这是挂在阿达力·斯得克嘴边的口头禅。工作中,他大事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讨论,小事召开村两委会商量,遇事主动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集体的事大家定,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个人说了算。
村里工程发包,坚持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谁出的价最少,最省钱,工程质量最好,就让给谁干,从不多花一分钱,以至个别包工头都私下里议论:干通克村的工程是赔本赚吆喝。
可几年来,全村村民耕地用的水利设施改造费用,没让老百姓掏过一分钱,仅此一项就为村民节省支出7万余元。
困难户赛力克·沙皮拉是阿达力·斯得克的帮扶对象,为了让赛力克·沙皮拉尽快富起来,阿达力·斯得克无偿向他提供了5头生产母羊,使赛力克·沙皮拉一家每年增收500元。
阿达力·斯得克家里有几亩地,农忙时,浇水锄草妻子从来都指望不上他。“地里的活指望邻居都指望不上你会帮忙,特别是农忙时,你都是早出晚归,把家当旅馆一样。”面对妻子埋怨,他只能将对妻子的愧疚默默记在心里,因为他明白,老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要顾大家就得舍小家,只能以后慢慢补偿妻子。
凭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众的深厚感情,阿达力·斯得克忠诚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言行准则,守住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名村官对人民众的郑重承诺。
刘思华: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在伊犁,有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事迹深入人心。他是伊宁市托格拉克乡上托格拉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思华。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他件件都不遗余力,被村民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因为刘思华肯干、能干、不怕苦、全心为民,使得他在今年初村“两委”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上托格拉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010年以前的上托格拉克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村民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却苦于无致富之路。再加上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导致工作停滞不前。“村里的部分百姓对我们不满意,难道他一个外地人一来,就能让村民满意起来?——不可能!”村“两委”的成员大多是本地人,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刘思华是下派的国家干部,家在伊宁市,一时间,村民对这个下派“领头羊”议论纷纷。但刘思华上任不到10天,就让原本怀疑的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们刮目相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是他的身影,和村民亲切交谈,耐心询问村民的困难与需求愿望。用当地人的话形容:我们新书记的普通话、“ 维吾尔语都说得一溜一溜的。” 团结起来,克服困难,下狠功夫“干”起来。了解到村里的基本情况之后,刘思华到了村里发展停
滞不前的原因——班子团结力不够,思路不够开阔。百姓有手艺、有技术却不知道怎样发挥出来变成经济效益。
从抓班子团结入手,合理分工,放权利、压担子,带着全村干部一起干。这样一来,原本懒散惯了的个别村干部,看到刘思华没日没夜地奔波劳碌,再也不好意思偷懒了。村干部们清扫巷道、田间除草、帮忙建房,周末也不休息。就是这些小事,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两委”让村 重获信任。
转变思路,发展经济,带领众“富”起来。刘思华深知,农村要发展,村民要富裕,关键要到好路子。一方面,他积极招商引资,协调贷款,寻求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他要给村民做工作,让村民放手去干。
上托格拉克村奶牛、育肥牛被定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要村民转变思路,发展养殖困难重重,刘思华做工作、教技术、帮贷款、给饲料、买家,终于在村建成大型畜牧养殖基地,8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养殖,并获得了巨大收益。今年4月,万头牛畜牧养殖基地在该村奠基建设。
2011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519元,比2010年增长12%,村集体总收入为16万元,比2010年增加10万余元。农闲时节,这里的村民会跳起舞蹈,唱着自编的歌曲,赞扬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思华。在这里,干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村民凝心聚力建设家园的干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