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学语文教材映射出的新疆面貌变化
教科书自从有现代教育以来的一个世纪,代代相传,每个读过书的人无不受其影响,在潜移默化间它塑造着千万儿童的灵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最有效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语文学科虽然经历了“国语”、“国文”、“语文”等名称的变化,在该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疆题材课文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一百多年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新疆题材选文随着时代变化也呈现自身的历史演变历程,向全国少年儿童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新疆风貌,往往令人经久不忘,成为了解新疆的重要渠道。
一、20 世纪前半期:中国新疆,稳边兴邦
新疆棉花事实全过程民国成立后,面对内忧外患,爱国的
教育家、出版家非常关注教科书对青少年的影响。民国元年(1912年)初版的《共和国新国文》“编辑大意”写道:“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国家之基础。”
着名教育家余家菊在20 世纪20 年代撰文建议“蒙古、新疆、西藏,为俄英勾引煽动,必须借教育与宣传
之力以通其情意培其同心……于中小学史地教科书,尽量采用有关蒙藏之教材。”
1936 年初版的《实验国语教科书》“编辑大意”写道:“关于地理游记及风俗描写,如《介绍一些边疆地理》、《叶尔羌河航行记》等,总计十余课。而内地则付阙如,盖亦注重边疆之意也。”所以,在20 世纪前半期(1949 年之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中,新疆题材课文可谓丰富多彩。【表1】
从表  1 可以看出,这些课文在内容上有的在讲述历史,有的在描述当时的新疆现
状;在体裁上,包括历史故事、随笔、书信、现代诗歌等等。这些课文主要展现了新疆的以下形象:
(一)不惧外患,英雄拓边
教科书中的“古代西域”系列课文,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班超、张骞等人为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壮举:西域在我国西北地方,路途很远。汉时朝廷派人到西域去,有一位姓张名骞的,官职虽小,志气很大,道:“这正是我替国家出力的时候了。”立刻就去报名……自从张骞通西域后,各国纷纷与汉朝通好,匈奴也于汉宣帝时归附中国了。(《张骞通西域》)班超到西域去,先到鄯善,刚巧匈奴也差人来了。
班超对手下的兵士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就趁着天黑,带着他们直袭匈奴营……其余各国都望风归顺,汉朝的威名大震。(《班超投笔从戎到鄯善》)《林则徐和左宗棠》一文,则介绍了林则徐、左宗棠二人维护边疆稳定,造福人民的事迹:林则徐到了伊犁,积极为国效力,没有怨怒。他竭力提
倡水利,教人民挖掘“坎井”,用隧渠联络,
引导天山雪水灌溉。几年的工夫,林则徐竟开辟了三万方里的荒地。过去贫瘠的草原,都变成了良田,人民也就富裕了。
左宗棠奉命统平天山南路和北路,非常英勇。他所到的地方沿途修筑道路栽种杨柳,那时人人都传诵着这样一首诗:“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他还令士兵协助人民,开垦沟渠,贯通“坎井”;教人民插秧种稻,从此以后,天山南路成为新疆最富庶的区域,所产的稻米驰名全国。
不难看出,这些课文是在用历史事实告诉少年儿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面对外敌入侵,我们要向前辈英雄那样,誓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新疆和内地相隔遥远,但只要一心为民,开发得法,一定会富裕、富庶、驰名全国的。
(二)西北乐园,人人喜欢
这些课文还展现了新疆绚丽多彩的地域风情。《新疆归客谈》以一位先生旅行新疆归来,介绍了新疆的情形:在新疆,往来于天山南北,其原野或丛苇寒沙,或雪峰水
涧;其城邑,汉人与回人杂居如兄弟矣,间见俄商。
《可爱的新疆》是一个因父母工作原因而来新疆的内地儿童给以前同学写的一封信:我们总觉得新疆是边荒地带,好像只有高大的雪山和无边的沙漠,荒凉可怕。来此一看,才知那种想象是错误的。
这里麦、豆、青稞俱全,据说新疆南部各地以及阿克苏地方,还出产稻、棉、丝呢!至于哈密瓜、库车梨、吐鲁番的葡萄、杏脯等美味绝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
新疆畜牧业特别发达,一路我们看见高达的马、牛、羊很多。据说只羊毛一项,重一百公斤以上的羊,每年可剪毛八公斤之多!
《西北的乐园———迪化》描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生活画面:“没有争吵,没有欺诈,都是和和气气的往来,大家荡漾在欢乐中……迪化的教育,公立的大学有大学,中学,师范和许多小学,教师和学生生活很朴素,教学很认真。”《我爱西北》中写道:“大队的骆驼,成千的牛羊,高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