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作者:王洪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
        摘要:分析和探索鲁迅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相异之处,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作品,深刻地认识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有很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内容 艺术表现 战斗力
        作者简介:王洪艳,籍贯鲁迅小说简介,吉林省榆树市 出生年月19714 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 文学 教法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问世,恰似五四革命的一声惊雷,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其艺术效果更积极、更富有战斗力,果戈理《狂人日记》一发表,立刻赢得读者的青睐,两篇同名小说发表后,都产生了极大反响。
        下面我们对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做些比较分析。
       
        一、思想内容上的比较
       
        这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因而在写作手段上两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示着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典型环境的描写中着力细节描写,并且在细节描写上极其真实。作家在塑造各自的人物形象时,都没有忘记让他们的主人公和自己的民族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旧俄时代小人物的典型,并通过对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小说中的小人物波普里希钦便是这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典型。为抒发内心的强烈爱憎,为唤醒沉睡的国人而大声地呐喊,这呐喊的第一声便是震聋发聩的小说《狂人日记》。狂人这个艺术典型就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果戈理狂人是在肯定社会的前提下,因为不能升官发财而有种种幻想,以致发疯了。虽然借此揭露了一点沙皇统治的官场的黑暗和不平,但他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鲁迅笔下
狂人是一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的鲁迅,他笔下的狂人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未来。狂人的日记,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社会理想和要求。最后救救孩子的呼声正是鲁迅借狂人之口所发出的呐喊。也正是作者在号召人们打破吃人的制度,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憧憬,扩展了立题的意义。由于鲁迅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而创作的,所以能在小说中塑出这个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即从纵向上解剖了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统治阶级的君臣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家庭里各成员之间,都存在着吃人和被吃的血淋淋的事实,从而指明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实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