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融实⼒排⾏榜(名单)
地区⽐拼话题近年备受瞩⽬,⽽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胜出,⾦融资源的占有颇为重要。新财富区域⾦融⼒排⾏榜,尝试通过⾦融实⼒这⼀视⾓,解析中国31个省份的竞争能⼒和态势。
我们的排名显⽰,31个省份的⾦融实⼒显著不平衡,其⼤致可分成四个梯队:主要⾦融中⼼和⾦融交易市场所在地的⼴东、上海北京处于第⼀梯队;第⼆梯队的江苏、浙江、⼭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个省市具备⼀定实⼒,却与第⼀梯队有⼀定差距;其他占据中国⼤半个江⼭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21个省份,⾦融实⼒均处于较低⽔平。同时,⾦融资源⾼度集中在⼴东、上海和北京三地,使得⼤多数省份银⾏“⼀叶独⼤”,证券期货、基⾦业发展严重不⾜,⾦融结构存在失衡。
由于全国性⾦融中⼼不可能遍地开花,⾦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中国需要建设多个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区域⾦融中⼼,⾦融⼒得分较⾼的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等地,可以通过差异化布局,逐⿅其间,提升竞争⼒排位。近年积极布局互联⽹⾦融和科技⾦融的江苏和浙江,经验值得参考。尤其是浙江依托杭州活跃的互联⽹创业氛围和众多互联⽹⾦融企业,已形成以蚂蚁⾦服为龙头,恒⽣电⼦、同花顺、连连⽀付等⾦融科技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站稳⾦融⼒“准⼀线”地位。
从排名看,在反映上市公司实⼒的“资本化程度”这⼀维度上,除⼴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之外的省市,均得分较低,但空间显著。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已经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维度,如何善⽤⾦融⼯
具、善⽤资本市场,各省⼤有可为。
⽽有11个省市在⾦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重这⼀指标上的得分,⾼于区域⾦融实⼒位于榜⾸的⼴东,也反映了早前经济脱实向虚下,部分地区或有过度⾦融化之忧。地⽅政府如果忽视当地产业承载能⼒,过度热衷发展⾦融业,可能会带来资源配置不当,挤出具有竞争⼒的优势特⾊产业。虽然⾦融对产业升级推动意义重⼤,然⽽其发展仍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
正⽂:
中国一线城市有哪些
经济地理的变迁,让中国的城市格局不断发⽣变化。近年来,地区竞争⼒话题备受瞩⽬,“⼀线城市”、“准⼀线城市”、“新⼀线城市”、“⼆线强”、“⼆线弱”等概念层出不穷。⼀线城市努⼒守成的同时,“新⼀线”和⼆线城市则努⼒直追甚⾄发起反超之势。特别是近两年,城市之间掀起了⼀波波的“抢⼈⼤战”,送钱、送房、送户⼝,简化各类⼿续办理流程,都在想尽办法招揽⼈才,这是⼀场事关城市未来的流量战争。抢⼈⼤战背后,其实是城市与城市间、省份与省份间的竞逐。
要想在城市竞争中胜出,⾦融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对于地区经济,有⼈将资本⽐作⾎液,实体产业⽐作躯⼲,⾦融中⼼则为⼼脏,源源不断把⾎液输送到全区域的各个器官,⽀撑其运⾏和发展。地区之间的资⾦流向,最终影响到⼀地的GDP和财富增长。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平、地⽅⾦融政策、⾦融资源配置⽅式、⾦融市场发育程度、⾦融主体⾏为等差异,各区域的⾦融实⼒呈现出显著差异。那么,31个省市的⾦融实⼒如何,差异有多⼤,优劣势与空间何在?哪些因素影响城市的⾦融竞争⼒?在⾦融与产业之间关系⽇益紧密、资本市场成为区域博弈新的竞技场的背景下,哪些地区善于借⼒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发展中获得强⼤的推动⼒?
新财富尝试从31个省市区公开发布的经济数据出发,选取了宏观经济实⼒、⾦融业发展程度、⾦融机构实⼒、融资能⼒、地区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六个维度,根据其下的16个⼆级指标,测算中国31个省市区的⾦融实⼒。根据31个省市区的⾦融实⼒总得分,我们得到了“中国区域⾦融⼒排⾏榜”榜单,希望这⼀榜单能够帮助各个地区发掘提升区域⾦融实⼒的密码。
1 六⼤维度16个指标评估31省市的⾦融实⼒
排名的六个维度中,“宏观经济实⼒”得分由地区⽣产总值这⼀指标计算⽽来;
“⾦融业发展程度”这⼀维度下设⾦融、保险业GDP及⾦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重两个指标,得分由这两个指标计算⽽来;
⾦融机构实⼒由包括银⾏、证券、公募基⾦的⾦融机构法⼈数及其所掌握的资产总额计算⽽来;
“融资能⼒”这⼀维度上的得分由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计算⽽来;
“融资能⼒”这⼀维度上的得分由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计算⽽来;
“资本化程度”得分则是由地区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2017年度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四个指标计算⽽来;
“民间资本活跃度”的得分由2018新财富500富⼈榜的地区上榜富⼈数及上榜者财富总额计算⽽来。
六个维度下的16个指标全部采⽤由万得(Wind)提取的31个省市区2017年度统计数据,经过标准化后按照⼀定的权重进⾏加权计算。
最终呈现在我们⾯前的榜单,充分体现了区域⾦融实⼒的马太效应(表1)。
表1:新财富中国区域⾦融⼒排⾏
2 区域⾦融实⼒呈马太效应
在31个省市区中,⼴东、上海、北京3个省市以⾦融实⼒上的绝对优势位列榜单前三名,⽆论是从7.39分、6.63分、6.05分的总得分,还是从六个维度的分项得分数据来看,这三地都以压倒性的差距碾压全国其他省市。这3个省市也是中国的绝对⼀线省市,经济最为发达,我们暂且称之为⼀线组团。
第⼆梯队,以⾦融实⼒总得分低于5分、⾼于2.9分为分割线,包含江苏、浙江、⼭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个省市,排名依次从4到10。这7个省市区,除四川和湖北外,基本都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我们且称之为东部组团。江苏和浙江分别以⾦融实⼒总得分4.86分和4.36分位列第4和5名,处于第⼆梯队的头部;⼭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5个省市的总得分在3分左右,已经与第⼀梯队的⼴东、上海、北京构成⼀定的差距,总得分不⾜它们的1/2。
第三梯队,总得分以2.2-2.9分为分割线,包括河南、河北、辽宁、重庆、安徽、湖南、⼭西、陕西、云南、⼴西和江西11个省份。这11个省份,除辽宁、河北外,基本位于中部和西南地区,我们称之为西南-中部组团,它们的⾦融实⼒总得分均在3分以下,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仅有0.5分。其中,河南、河北、辽宁位居本梯队的前三甲,得分均⾼于2.7分。
第四梯队,⾦融实⼒总得分低于2.2分的省份,由内蒙古、青海、贵州、⽢肃、⿊龙江、新疆、宁夏、西藏、海南和吉林组成。这10个省市,除海南外,基本都位于西部和东北,我们暂且称之为东北-西部
组团。它们之间的总得分只相差0.2分,介于2.17分和1.9分之间,均处于底部⽔平。
纵观整个榜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区域⾦融实⼒显著不平衡,呈现⾦融资源的分布向领先⾦融中⼼集中的态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突出。
四个梯队中,处于第⼀梯队的⼴东、上海、北京拥有⾦融领域的绝对竞争⼒,也是中国主要的⾦融中⼼和⾦融交易市场所在地。第⼆梯队的东部组团,由于先天的地理优势,也具备⼀定的⾦融实⼒,却与第⼀梯队已然形成⼀定的差距。⽽占据中国⼤半个江⼭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21个省市区的⾦融实⼒均处于较低的⽔平,与第⼀、第⼆梯队差距显著,两个梯队的⾦融实⼒得分差距也仅在1分以内。
中国区域⾦融差异也引起了政商学界各⽅的关注,不少学者对此进⾏了实证研究,结果之⼀是中国区域⾦融差距先缩⼩后扩⼤。
⾦雪军、⽥霖(2004)通过计算1978—2003年东部与中西部⾦融相关⽐率的差距发现,1978-1984年中国区域⾦融发展差异在不断扩⼤,1984-1994年这⼀差距趋于缩⼩,1994-2003年⼜呈现逐步扩⼤的态势。
还有学者重点分析了区域资⾦流动、⾦融资源配置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关系。郭⾦龙、王宏伟
(2003)通过对1990-1999年数据的计量分析,认为区域间资本流动是形成区域间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
门洪亮、李舒(2004)运⽤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与国家区域投资政策的倾斜⽅向、倾斜⼒度的变化以及资本流动的⽅向⾼度⼀致。
⽽从新财富的榜单也可以发现,区域⾦融实⼒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度相关。竞争⼒处于第⼀、第⼆梯队的省市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融和经济⾼度相连,对于难以晋⾝⾦融中⼼的地区,如何借⼒资本市场等⾦融资源,提升区域⾦融竞争⼒,成为题中之义。
3 三⼤⾦融中⼼⽐拼:⼴东为什么超越北京、上海?
北京、上海、⼴东,谁是中国的“⾦融之都”?虽然在教科书上,上海被定义为中国的经济中⼼;但是,北京拥有更多的⾦融机构和⼤企业总部,更庞⼤的⾦融资产规模;坐拥⼴深两⼤⾦融重镇的⼴东,近年则在民营⾦融、普惠⾦融和跨境⼈民币结算、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领域优势突出……
2018年9⽉,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4期“全球⾦融中⼼指数”(GFCI 24)发布,内地有上海、北京、深圳、⼴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连9个城市进⼊榜单,中国⾦融中⼼整体性崛起
势头强劲。其中,上北深⼴排名均较上期提升,且均进⼊“全球⾦融中⼼20强”。
在新财富的榜单中,北京、上海和⼴东的竞争也⾮常激烈,⾦融实⼒得分差距⾮常⼩,各⾃的侧重点不同,优劣势也各异。
⼴东以总得分7.39分,成为最具⾦融实⼒的省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分项来看,除在“⾦融业发展程度”这个维度上,⼴东的5.65得分低于上海的8.11分和北京的7.49分,在宏观经济实⼒、⾦融机构实⼒、融资能⼒、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5个维度上,⼴东均⾼于上海和北京(图1)。
图1:⼴东、上海、北京⾦融实⼒对⽐
从⾦融实⼒对⽐来看,⼴东、上海、北京各具优势。位于榜单第⼆名的上海,显著优势在于“⾦融业发展程度”和“⾦融机构实⼒”。尤其在“⾦融业发展程度”这⼀维度上,上海遥遥领先。2017年度,上海的⾦融、保险业GDP为5330.54亿元,占全市GDP的⽐重⾼达17.4%;如果单以这⼀项指标来衡量,上海当之⽆愧是全国最具⾦融特征的城市。
同时,上海在“⾦融机构实⼒”这⼀维度上的得分也⾼达10.39分,仅次于⼴东的11.5分,远⾼于全国其他省市。上海不仅拥有⾮常发达的银⾏业,在证券机构,特别是公募基⾦的数量和资产总额上也具有绝对优势。根据Wind数据,2017年度,上海拥有银⾏类法⼈机构207个,券商法⼈数17个,公募基⾦法⼈机构数达57个。全国近⼀半的公募基⾦法⼈机构落户于上海。同时,上海已经初步建成由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融衍⽣品市场等构成的⽐较健全的全国性⾦融市场体系,是中国最⼤的证券、保险、期货、外汇和黄⾦交易市场。
正是由于拥有健全的⾦融市场体系,上海在“融资能⼒”这⼀维度上,也显著⾼于全国中位数⽔平,得分4.27分。2017年度,上海的社会融资规模达11748.36亿元,仅次于⼴东和江苏。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来看,上海在股票市场、信托贷款的融资规模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这也正是得益于上海拥有全国两⼤证券交易所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伴随科创板落户上交所,上海在融资层⾯的竞争⼒可望进⼀步强化。
除此之外,在“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指标上,上海也显著⾼于全国中位数⽔平。截⾄2017年底,上海拥有27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543.6亿元。⾦融业极具创富能⼒,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维度上,上海凭借2500万的常住⼈⼝,在2018年新财富500富⼈榜中,占有62席,上榜者财富总额达10941.6亿元。然⽽,上海的相对劣势在于“宏观经济实⼒”这⼀维度,得分为3.15分,仅⾼于全国中位数得分0.5分。
位于榜单第三名的北京,在“⾦融业发展程度”、“资本化程度”和“⾦融机构实⼒”三个维度上都具有较⼤优势。北京的“⾦融业发展程度”得分7.49分,仅次于上海,显著⾼于⼴东。2017年,北京的⾦融、保险业GDP达4655.37亿元,占全市GDP的⽐重也⾼达16.62%。
同时,北京的“资本化程度”得分⾼达5.86分,与⼴东不相上下。截⾄2017年底,北京拥有30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70682.32亿元。虽然在上市公司数量上,北京⽐第⼀名的⼴东少261家,但是,北京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却⽐第⼆名的⼴东⾼出63350.73亿元,这个体量甚⾄⽐除⼴东外的各省市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还⾼。⾼度发达的资本化程度也促使北京成为创富重地,北京在“民间资本活跃度”这⼀指标上的得分为5.41分,仅次于⼴东。从新财富500富⼈榜的数据看,北京上榜富⼈达85⼈,其财富总额也⾼达17337.4亿元,体现了北京核⼼的资本圈层资源、优裕的⾼端⼈⼒资源以及活跃的创业氛围对民营企业的引⼒。
北京在上市公司总市值指标上的绝对优势,源于总部经济优势,⽽这也是北京在⾦融实⼒上的“王炸”。⽆论是四⼤国有商业银⾏为代表的⾦融类机构,还是以“⼀⾏三会”为代表的⾦融监管类机构,总部均设定在北京。此外,以央企为代表的⼤部分超⼤型企业总部也都设⽴在北京。这些重磅机构为北京带来了政策、信息和总量优势。总部优势,也使得北京在“⾦融机构实⼒”上的得分⾼达8.08分。
与⼴东和上海相⽐,北京的“融资能⼒”是短板,这⼀维度上的得分仅为3.53分,与⼴东的6.46分和上海的4.27分存在⼀定差距。2017年度,北京的社会融资规模为8255.26亿元,同⽐递减38.6%。与⼴东、上海相⽐,北京由于没有完整的⾦融市场体系,作为全国性⾦融交易市场的新三板活跃度⽋佳,因此在融资规模上稍逊。
再来看排名第⼀的⼴东。在本次排名的六个维度中,⼴东在宏观经济实⼒、融资能⼒、资本化程度、民间资本活跃度、⾦融机构实⼒五个维度上,均位列第⼀。
在“融资能⼒”上,⼴东以2017年度22091.26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得分6.46分,在⼈民币贷款、信托贷款、股票市场融资⽅⾯都具备优势。⼴东拥有深圳、⼴州两⼤⾦融强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使之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具备相对优势。
在“⾦融机构实⼒”维度上,⼴东的得分最⾼,为11.5分。根据央⾏公布的数据,⼴东拥有银⾏类法⼈机构数219家,根据Wind统计的券商法⼈所在地数据,⼴东拥有券商法⼈数量达27家,公募基⾦数量达3
4家,省内⾦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也位于31个省市的⾸位。深圳和⼴州不仅各⾃聚集了⼀批国内知名的⾦融机构,同时,⼴东毗邻⾹港这⼀国际⾦融中⼼,坐享得天独厚的外溢优势。
在“资本化程度”上,⼴东拥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截⾄2017年年底,⼴东有56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73万亿元。资本市场助⼒财富创造,在2018新财富500富⼈榜中,⼴东上榜富⼈最多,⼀地贡献了113位富⼈,上榜者财富总额达28610.1亿元。同时,⼴东也是GDP⼤省,在“宏观经济实⼒”维度上,⼴东以2017年度89705.23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
然⽽,⼴东也有短板,在“⾦融业发展程度”这⼀维度上,⼴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得分5.63分,甚⾄⽐榜单中第四名的江苏还要稍低。虽然2017年度,⼴东的⾦融、保险业GDP以6853.01亿元的总量位列全国第⼀,但是⾦融、保险业占全省GDP的⽐重为7.64%,不⾜上海和北京的1/2,也低于全国⽔平的7.95%。正是⾦融业增加值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不⾼,以⾄于⼴东⾦融业⾯临“⼤⽽不强”的局⾯。在⼴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经济篇中提出,阻碍⼴东建设⾦融强省的重要原因,是⾦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两⼤区域⾦融中⼼建设不平衡、珠三⾓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虽然⼴东深圳、上海和北京作为三⼤全国性⾦融中⼼已经得到⼴泛认同,且其各具竞争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北京是全国性的银⾏中⼼、⾦融监管和决策中⼼,汇聚多数⾦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具
有强⼤的经济辐射⼒和商业影响⼒;然⽽中国绝⼤部分的⾦融市场集中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北京没有形成完整的⾦融市场体系。
与北京和⼴东相⽐,上海⾦融中⼼的特征最为明显,⽆论是在⾦融业增加值、⾦融机构实⼒⽅⾯,还是⾦融市场和⾦融⽣态上,上海的优势都较为明显。但在“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两项指标上,上海落后于北京和⼴东。在现代城市竞争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是⾮常关键的⼀项指标。然⽽,有“买办”历史的上海,创业精神和对试错的容忍度相对⽋缺,在商业和⾦融创新上存在短板,⾦融、地产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以⾄于关于“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阿⾥巴巴”的讨论,⾄今仍未结束。
然⽽,科技与⾦融正在主导全球经济,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因此发⽣变化,⼀些⽼牌的全球中⼼,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转型。像纽约不再仅仅是⾦融中⼼,也在向科技创新中⼼转变,纽约科技创新领域的从业⼈员数量以及科技、创意产业的增速在⼤幅提升。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性城市将既是⾦融的中⼼,也是科技创新的中⼼。⽽上海相对于北京和⼴东深圳,在科技创新上稍弱,未来,随着长三⾓区域⼀体化纳⼊国家战略,中国国际进⼝博览会和科创板的落户,上海能不能突破短板,巩固全国性⾦融中⼼的地位?
⼴东,中国经济第⼀⼤省。随着“粤港澳⼤湾区”上升为国家意志,⼴东的地位更显重要。⼴东经济最显
著的特征,是民营经济发达。⼴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州、深圳长期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三、第四的城市,其中,⼴州是华南地区的门户,⽽深圳则是中国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1990年深交所开业,深圳成为中国的三⼤⾦融中⼼之⼀,拥有了配置全国性资源的能⼒,宽松的创业氛围下也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型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如今,深圳连年成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融业增加值以及和⾦融业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员的就业规模,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成为华南地区最⼤的⾦融服务业“⾦领”集聚地。
尽管当前三地处于互相竞争状态,颇有⿍⽴之势,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多个⾦融中⼼⽀持不同区域的发展。在粤港澳⼤湾区、长三⾓区域⼀体化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东、上海和北京三地正好可以各展所长,尽量弥补当前的不⾜,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打造可与纽约、伦敦⽐肩的⾦融中⼼体系。
4 第⼆梯队:江苏、浙江领先,站稳“准⼀线”
⾦融实⼒处于第⼆梯队的东部组团共有7个省市,其中江苏和浙江得分均在4.3分以上,处于本榜单第四和第五名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