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位于中国西北,面积不大,却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为宁夏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支撑。宁夏的旅游起步比较晚,1986年前,宁夏的旅游主要是外事接待。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旅游局,旅游开始由外事接待向正式的旅游业转型,宁夏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关于宁夏旅游的研
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汪建敏、[1]黄婧、[2]
李陇堂、[3]
陶伟、郭来喜[4]等学者对宁夏现有的旅游资源存
在的类型、分布的位置及表现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宁夏旅游的研究成果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充实,随后很多学者对宁夏旅游发展提出了颇多建设性的建议,为宁夏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宁夏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在宁夏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关于旅游业
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刘峰、[5]吴素芳、[6]
陶雨芳[7]等认为宁夏旅游必须
实施跨越式“蛙跳”发展战略,以政府主导为重,在旅游精品、旅游形象、筹资渠道、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战略化的考量。
孙世文[8]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三种战略类型,揭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是西部旅游业开发的
战略选择。黄立军、[9]张红梅、李先锋[10]从方法论的
角度认为对宁夏旅游业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分析宁夏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和威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和减缓威胁。
马瑞涛[11]认为宁夏旅游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明确提出宁夏旅游的发展战略必须借鉴相关地区的成功经验,适度超前发展。
张广海、林
立军摘
要:宁夏旅游和全国旅游一样经历了从外事接待到旅游业、旅游产业的转变,最终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中国知网1990—2020年三十年间宁夏旅游研究成果为,通过梳理,将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归纳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旅游形策略研究、全域旅游发展研究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归纳出宁夏旅游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为今后宁夏旅游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宁夏;旅游研究;三十年中图分类号:F59/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1-0132-10
宁夏旅游研究三十年综述
冯晶晶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
宁夏银川750004)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宁夏“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托举工程阶段性成果;2020年度宁夏艺术
科学规划委托项目“宁夏红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晶晶(1986—),女,回族,宁夏隆德人,硕士,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为西北民族历史
文化。
[12]提出宁夏今后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定位,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提升宁夏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以沿黄城市带建设为依托,实施科教兴旅战略,从而提高宁夏旅游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努力将宁夏打造成为文化与经商贸“首都”。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重要支点,对于如何发挥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张文忠认为宁夏作为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应该加强与西北五省之间的合作。[13]王涛、张勇、张仓[14]认为宁夏应该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集团式的旅游模式,完善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体系,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宁夏旅游国际化水平。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汪建敏[15]在员怨怨员年提出宁夏旅游资源开发正处于起始阶段,近期应重点开发沙坡头、银川、青铜峡三个旅游区并以此为中心,沿银川一青铜峡—中卫一线形成重点旅游资源开发轴线。陈忠祥[16]在2001年提出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域特分析入手,打造沙湖、沙坡头等特景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不同旅游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沙漠旅游研究
由于宁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宁夏的沙漠旅游有其独到之处,沙水结合的特征成为宁夏沙漠旅游的优势。沙爱霞、陈忠祥[17]提出宁夏发展沙漠旅游,应该将区域内不同景点进行联合打造,将沙产业同沙漠旅游进行同步发展。米文宝、廖力君[18]认为宁夏旅游沙漠内容空虚,区域性协调发展能力弱,生态环境质量衰减,可进入性差,应该针对这些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陈丽[19]提出宁夏的沙漠旅游在外界的激烈竞争压力下,要想在旅游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整合独特的自然景观,附加丰厚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竞争力。马明德[20]针对沙湖、沙坡头旅游资源的相似度较高,旅游开发上雷同现象严重,旅游形象不突出,市场狭小等问题,主张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市场;开发特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环境和建设具有整体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宁夏沙漠旅游的火热展开,特别是沙坡头和沙湖成为宁夏沙漠旅游的5A级旅游景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严重超载的游客量和不当的开发,对沙漠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关于沙漠旅游污染的预防、治理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是在研究和实际操作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张冠乐、李陇堂、王艳茹、薛晨浩、王继霞[21]对沙湖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限制因子进行分析,基于测评结果,设置了高、中、低不同容量的情景方案,兼顾景区经济和生态效益。石磊、张冠乐等人从沙漠旅游主体功能区的划分,[22]梅诗婧、李陇堂等人从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方面,[23]王艳茹、杨萍等人从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方面,[24]以及其他学者从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25]方面对沙坡头景区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在沙漠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和对策。[26]
(二)贺兰山自然文化旅游带研究
贺兰山作为宁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富集的地方,在空间布局和旅游开发上,赵春玲[27]等人针对
贺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提出生态环境旅游。李春阳[28]提出打造宁夏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从石嘴山到三关口一带,密集地分布着沙湖、镇北堡影视城、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滚钟口等景点,由于所属的管理部门不同,这些旅游景点没有联合起来,他认为应该将这些旅游景点有机整
合起来,打造成精品文化旅游带。
梁勇[29][30]分析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在遵循保护性开发、有序协同发展和突出区域主题形象等基本原则下,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及各要素与市场的整合,通过编制葡萄酒旅游产品专项规划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快速发展。董燕彪[31]魏茜[32]认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路标指示不清楚,收费太贵,离市区比较远,酒庄讲解员不专业,酒庄旅游项目缺乏新意,旅游配备不完善,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因此,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配套支持,使产区发展更为规范化、编制科学化,立足传统文化,注重产品开发。王琳瑛[33]认为宁夏葡萄酒旅游的困境在于宁夏的葡萄酒名气比较小,又被国内外葡萄酒市场所裹挟,影响了宁夏葡萄酒旅游的深度开发。葡萄酒文化作为一种舶来文化,面临着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需要消费者从行为方式、地理区位、养生功能等方面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葡萄种植、酿造与酒庄经营也应该加强自身葡萄酒旅游核心物的建设和提升。[34]以“旅游+葡萄酒”模式撬动大众市场。[35]
(三)六盘山区旅游研究
六盘山区曾经是全国贫困的地区之一。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为宁夏南部山区人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加速其脱贫致富,推动宁夏南部山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扩大了宁夏旅游业的空间范围,完善了宁夏旅游网络系统。[36][37]。
马东梅、陈莉、燕宁娜[38]就泾源县胭脂峡风景区的旅游扶贫现状做了调查,胭脂峡的开发让羊槽村的村容和道路都发生了变化,村容整洁、道路宽敞,村民的眼界也变得开阔了,部分村民也受益了,但是整体来说,旅游主体和旅游扶贫的目的未达到,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重视收益,不关心村民的受惠情况,当地小农意识强,主动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弱。
于立新、孙根年、[39]武国柱[40]、杨美玲[41]、席建超[42]等对六盘山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状况、开发模式、旅游环境、游客体验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对了解六盘山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发展六盘山地区旅游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董红梅、卢佳[43]提出在六盘山开发避暑旅游,确立“黄土高原绿岛,清凉六盘山”的旅游形象。王磊、[44]张铁军[45]提到在六盘山地区扶贫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就是旅游资源归属部门不同,利益分配和承担责任之间的错位影响了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层面存在传统小农观念的束缚,加之居民收益分配不均产生的负面情绪,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来说,不当的旅游开发导致当地民俗文化发生了异化,用城镇化的开发模式让原有的乡村本真环境发生了异化,失去了当地旅游在
地化的特质,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因此,从自治区级宏观层面上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减少同质化竞争,形成发展合力,完善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红文化旅游研究
银川景点宁夏拥有丰厚的红文化资源,但是关于宁夏的红旅游研究还比较薄弱。薛正昌、朱鹏云[46]及陈楠[47]等人对宁夏红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分类做了梳理,并对资源的线路、景区的设定与布局做了一定的规划,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方兴义、张晓娟[48]对宁夏隆德县红旅游发展对策方面进行
了研究,认为红旅游资源丰富,内涵深厚,整合开发极为必要。杨宁香[49]提出利用宁夏红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公园。段文彬、李荣[50]分析了红旅游产品开发的定位和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开发的战略等。
王蓉蓉、齐志男[51]认为陕甘宁曾是中国红革命的主要根据地和战场,红遗迹众多。目前应该借助国家的推广,以会宁、延安、西安、六盘山等高知名度红革命资源进行区域整合,以点带线,打造大景区。同时,应注重开发一些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红旅游项目,打响红旅游品牌。
冯海英从宁夏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和红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角度,[52]李海军从宁夏红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的角度,[53]王琼、马永钊从革命教育传统带动宁夏红旅游的角度[54]对宁夏红
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宁夏的红文化资源主要在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将红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对乡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特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张红梅[55]、刘丽丹、韩旭[56]就宁夏的农业旅游从战略、客源市场、开发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宁夏农业旅游整体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开发形式单一,配套滞后。因此,发展农业旅游还需要政府支持,合理规划,完善旅游项目和丰富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将宁夏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郑敏[57]通过分析宁夏永宁县的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从理念、模式、产品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构想。高昆、吴薪[58]认为,近年来宁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规划滞后,服务意识不强,经营和管理不规范,资金及优惠政策不足等问题,
因此,要提高思想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地方特品牌的建设。孙和中认为“十二五”期间,宁夏农垦按照“建设大旅游,构筑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垦区,旅游资源现状,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已初步形成了“魅力沙湖、玉泉酒庄、高山天湖、黄旗胜景,生态庄园”等旅游胜景。[59]
三、旅游形象与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60]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考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因此,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特征,打造最为代表性的旅游形象,制定准确的营销策略,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旅游市场的占有额。目前,宁夏旅游业由有形资源时代进入营销主导时期。对旅游形象的分析与营销策略的研究关系着旅游业良好的发展。
(一)宁夏旅游形象
刘峰提出:“将宁夏的区域形象特征可描述为:东方金字塔;天下黄河富宁夏;丝绸古道北线;长城露天博物馆;水利天然博物馆;宁夏红黄蓝黑白五宝等。”[61]马明德、马明霞[62]认为银川的城市旅游形象滞后于旅游业,就此短板,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对银川市的旅游形象提出了设计和改善意见,提出银川的一级形象国内设计为“银川,有中国金字塔的地方”;二级形象国内口号设计为“塞上江南,绿洲城市”。王敏提出将宁夏沿黄带的旅游形象定位立足于边塞文化,用“边塞文化”来涵盖和统揽其全部文化,用“边塞故土、塞北江南”来塑造统一的旅游区位形象。高燕[63]提出宁夏旅游形象亦可围绕“塞上江南·神奇宁夏”这一品牌形象主题,通过“中国景观的微缩盆景”“宁
夏归来不看沙”“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东方金字塔”“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强化游客对宁夏旅游景区的识别度和感知度。
(二)营销策略
邸明慧、广新菊,[64]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为例,通过游客抽样调查分析,认为沙坡头的主要客源还是宁夏本地人,其次是甘肃和北京。通过游客的分析,发现与本地景观差异大的地区对景区的满意度比较高,达到98%。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是沙坡头的潜在游客地。因此,需要制定反差营销,塑造差异性的旅游形象,细分市场和媒体,叠加促销,滚动发展。王静[65]认为沙坡头应该从主题、体验项目开发、员工、体验氛围营造、价格、促销这六个方面为沙坡头制定更行之有效的体验营销策略。
毛凤玲[66]通过对沙湖、沙坡头、镇北堡影视城几个旅游景点的客源信息进行分析,认为宁夏发展旅游应该进行集团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网络营销、绿营销。李荣、闫颖慧[67]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从空间定位与类型定位两方面对宁夏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将国内客源市场和国外客源市场分为三级,并从产品、价格、形象、促销等方面对宁夏旅游行销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康凌翔[68]就银川旅游产业的营销存在价格上盲目竞争、售后服务上不到位、追求短期销售目标等问题,提出应建立统一的行业协会,在旅游产品价格上要有相应的标准,完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机制,要制定长期的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加快发展银川市的旅游产业。刘娟[69]对永宁县乡村旅游的优劣势及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结合永宁当地的旅游资源实际状况,提出对永宁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转型和再开发,构建保障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措施。
王继霞、李陇堂、魏红磊[70]指出宁夏旅游综合竞争力在西北五省中位居第三,相对偏后,对此,提出了宁夏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即实行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加大专业人才储备力度,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四、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2016年9月,宁夏成为第二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71]全域旅游已成为宁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宁夏的现实要求。针对目前宁夏全域旅游吸引物文化创意不足、旅游人才断层、旅游业态单一、度假功能不足等劣势,王磊、刘家明认为:“从管理、资源、文化、产业、空间、运作、人才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以此助推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72]汪克会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对宁夏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宁夏应从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两方面注重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同时还应积极创建文化旅游综合体。”[73]杨志国对宁夏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市场及旅游功能系统等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平衡系统分析工具SWOT模型对影响宁夏全域旅游整合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74]
刘文良、邵煜涵、焦晓琼、[75]步敏、陈光,[76]分别从银川西夏区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和全域旅游规划的角度对其发展全域旅游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吴红卫、霍秀荣[77]提出从宁夏展览馆、图书馆
中挖掘宁夏旅游文化资源,李秋菊[78]提出发展宁夏博物馆文化旅游。王玉琴[79],霍丽娜[80]认为从宁夏志书中挖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