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项第八讲文言信息筛选概括
(对应学生用书24~26页)
1. 能快速读懂全文,对涉及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表达的观点等有清楚的认识与理解。
2.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按照题目要求作有效的筛选,进而概括。
●重点实词(三)
1.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解除)
2.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改变)
3. (1)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登上)
(2) 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顺应)
4. 我·起而飞,抢榆枋。(《逍遥游》)(快速的样子)(集,着落)
5.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地。(《报任安书》)(撞,碰撞)
6. 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能,能够)
7. (1)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留,久留)
(2)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殽之战》)(停留)
8. 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危害,祸害)
9. (1)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中药汤剂)
(2)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水,开水)
10.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拜访、探望)
●古今异义词(三)
一、单音节词
1. 赞(古:引见、介绍;今:称赞)
2. 拜(古:授官;今:一种礼节)
3. 除(古:授官;今:除去)
4. 安(古:养生;今:、安然)
5. 鄙(古:边境;今:轻视或粗俗)
6. 池(古:护城河;今:水塘)
7. 摧(古:伤心;今:破坏或折断)
8. 按(古:查究;今:压住或按照)
9. 章(古:花纹;今:文章或图章)
10. 病(古:困苦至极;今:疾病)
11. 齿(古:年龄、岁数;今:牙齿)
12. 伐(古:功业、夸耀;今:砍)
13. 顾(古:拜访;今:回顾或照顾)
14. 会(古:恰逢;今:聚会或会议)
15. 间(古:参与;今:中间或间隔)
二、双音节词
1. 九岁不行。(《陈情表》)(古:不会走路;今:不可以)
2. 至于成立。(《陈情表》)(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 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古:奔赴上任;今:很快地跑)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古:报告申诉;今:让别人知道)
5. 臣之辛苦。(《陈情表》)(古:辛酸苦楚;今:因劳累而痛苦)
6. 往往而是。(《项脊轩志》)(古:到处;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7. 吾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古:痛恨;今:极端伤心)
8. 吾从而师之。(《师说》)(古:跟从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9. 意气勤勤恳恳。(《报任安书》)(古:诚挚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10. 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古:推荐贤能;今: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重点虚词“乃”
1. 用作副词。
(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如: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 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如: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 用作代词。
(1)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 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 用作连词。
(1) 表顺承,译为“于是”“便”。如: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
(2) 表他转,译为“至于”。如: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4. 有时还作助词用,一般不译。如: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书经·大禹谟》)
5. 复词“无乃”,译为“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另有“乃尔”,译为“像这样”,如:
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八)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8.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写作素材
娱乐圈艺人“前赴后继”
北京警方8月18日晚证实,演员房祖名、柯震东14日因涉毒被查获。房祖名因涉嫌容留他人罪被刑事拘留,柯震东因吸食被行政拘留。
8月4日,演员高虎;7月29日,演员张默;7月14日,演员何盛东;7月2日,演员张耀扬;6月24日,编剧宁财神;6月13日,导演张元;3月17日,歌手李代沫……如果将时间再向前推,罗琦、谢东、满文军、莫少聪、武拉拉、谢天笑、李瑛、李小俊……长长的一串,确实会让娱乐圈难堪。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相关负责人说,从演艺界人员涉毒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当前的禁毒形势非常严峻:北京市人员持续增长,已有2.6万多名登记在册,年增幅在10%以上。
【话题】要有底线意识;勿害人害己;拒绝诱惑;明星的形象与内涵。
1. 未审清题目要求,筛选、概括出的信息与题目要求不符。
2. 筛选、概括有遗漏,或照抄原文,不加概括。
,一) 审清题目要求,准答题区间
此考点往往是定向筛选与概括,常常涉及以下七个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②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③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④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⑤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⑥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⑦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等。题目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考生也必须带着明确的目的回到原文中去。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当然,有的题目所要概括的信息并不集中在某段,而是散在文中几个地方,这就更要仔细辨别。
典例1(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
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列传》)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虚词。
【答案】属:写从兄:堂兄为:替,给居:任职逡巡:观望乃:于是,就忧:遭遇直系亲属去世(包括父母和祖父母)服阕:服丧期满敕:命令假:借,借助之:代指王筠的作品集身:亲自
2. 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点作答。文中王筠的“自序”集中介绍了他自幼求学的情况,这一段文字就是答题区间。要注意的是,既然是“概括”,就不能摘抄原文。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王筠幼年就聪敏灵悟,七岁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写成了《芍药赋》,(辞藻)十分华美。长大以后,安静爱好学习,和他的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一个叫谢览的人,谢览的弟弟叫谢举,也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给他们编赞语说:“谢家有览、举,王家有养、炬。”炬即是王泰,养即是王筠,这些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初任被授予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一职,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
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的俊秀之才,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在江东超出众,我能和这些前辈相比,有什么遗憾呢?”于是很高兴地去任职了。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写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强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在宴会上与别人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鲜妍美妙。沈约曾经很平静地启奏高祖皇帝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有王筠无与伦比了。”
昭明太子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人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为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自拉着王筠的袖子,抚摩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就是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王筠因为给母亲服丧离职。王筠有孝顺的品性,为守丧而哀伤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要求。守丧期满后,(他)因此患上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让(他)写作哀悼的策文(祭文),(他)又受到叹赏。莫少冲
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序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抄书,老年的时候愈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整理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愈加浓厚,渐渐地
形成习惯并且养成性格,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已经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余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都是抄了两遍。
子史各集都(抄了)一遍。不曾让别人替代,都是亲自抄录,大的小的共一百多卷。不值得把它们传给好事的人,只是用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子女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里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族这样。少傅沈约对别人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代连续不断,文学人才代代相传,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二) 掌握筛选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不少考生只知道抄录,至多是选择性抄录,导致写出来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
选”。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其实,对筛选后的信息要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和简练。对于材料的筛选和概括,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②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对于同一类信息和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
典例2(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
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唯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虚词。
【答案】素:向来殆:几乎晓:晓谕具狱:定案以:介词,把论:衡量,评定按:审查直:申冤持:挟制决:判决旋:很快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