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的传播和蔓延给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约80%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长期的症状(Ⅰ级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这种长期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的定义为长病程新冠肺炎(long COVID)。长病程新冠肺炎除肺部症状外,往往还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或反应迟钝等多种认知障碍症状(Ⅰ级证据)。根据国内外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长病程新冠肺炎与认知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及管理措施形成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减少新冠肺炎后认知障碍对人类日常功能的损害,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
一、新冠肺炎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约5.3亿,给全球造成极大影响。荟萃分析显示,从2020年初至2021年底,全球约182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由此导致的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为120.3人/10万人,21个国家的超额死亡率超过了300人/10万人(Ⅰ级证据)。新冠肺炎后认知
障碍发病率有大量报道。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新冠肺炎诊断3个月及以上的个体中,22%出现认知障碍(Ⅰ级证据)。在另一项针对新冠肺炎后神经精神症状的荟萃分析中发现,脑雾(brain fog)约占32%,记忆障碍28%,注意力障碍22%,说明认知障碍在长病程新冠肺炎中广泛存在(Ⅰ级证据)。一项来自西班牙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在1142名感染过新冠肺炎的患者中,9.6%会出现脑雾,19%出现记忆丧失等非呼吸道症状(Ⅱ级证据)。
在国内,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可累及神经系统。一项针对武汉老年新冠肺炎患者(>60岁)的研究表明,35.71%的重症患者有认知受损(包括痴呆和轻度认知损害),出院6个月59.24%的重症患者认知减退(Ⅱ级证据)。在新冠肺炎后长期症状的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中也报道记忆受损的患病率可达35%(Ⅰ级证据),认知障碍患者的新冠肺炎感染风险显著高于认知正常人。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29倍,痴呆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16倍(Ⅱ级证据)。
推荐意见:
应重视长病程新冠肺炎对认知功能造成的广泛损害,并开展对新冠肺炎后认知状况的评价
(A级推荐)。
新冠发病后身体会发生啥变化、临床表现和诊断
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临床定义或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相关证据,将新冠肺炎后认知障碍(即新冠肺炎后3个月新发的认知障碍)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仅表现为认知障碍,具有记忆、语言、定向、应用、注意力、知觉(视、听、感知)和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Ⅰ级证据),提示新冠肺炎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另一类为脑雾。是一种“大脑模糊状态”,是新冠肺炎后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脑雾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表现为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失语、健忘等),同时可能伴有疲劳、缺乏动力和睡眠障碍等。脑雾并不一定伴有大脑的结构性损伤,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Ⅰ级证据)。
临床上新冠肺炎后认知障碍可根据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UK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经实验室检查确认的新冠肺炎感染;在新冠肺炎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语言、定向力、应用、注意力、知觉和执行能力等减退),持续超过12周,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此外,新冠肺炎前已存在认知障碍的这一部分人症状更易加重(Ⅰ级证据),具体是指在新冠肺炎感染前已经存在的各种变性病和非变性病引起的认知障碍。变性病主要包括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body, 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 PDD)和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等。非变性病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痴呆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最初阶段常有精神状态改变等不典型新冠肺炎症状(包括意识混乱、焦虑、迷失方向、拒绝照料和食欲不振等),而发烧和咳嗽等典型症状往往滞后,造成诊断和的延误。因此,对此类患者应该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