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主要演员中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区是中国人与大自然精神交往的传统场所和创造山水文化的主要源地。人与自然通过人景效应(风景效应),产生一系列山水文化。本文简述了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弘扬和发展我国山水文化,只有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加强保护,才能使山水文化长流不息,永享人类。
所谓中国山水文化,是指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钟情大自然,同大自然的神往与反馈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山水与风景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语,所以中国山水文化也可称中国风景文化。人类与大自然存在着两大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向大自然谋取种种物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精神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对自然环境或自然景物的情感、心理和理性上的需求而与自然产生的关系,如自然崇拜、风景审美、山水文化创作和科研教育活动等等。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基础,精神关系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才产生的,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物质关系的和谐协调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文化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
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杨秀惠 台湾
从甲骨文和最早的文字记载来看,那时的自然崇拜现象已十分普遍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将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天、地、山、川等等,当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们精神和心理的祈求。《山海经》所记400多座山,都有不同规格的祭祀,说明当时自然崇拜的普遍性。在诸多自然崇拜对象中,山和水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五岳四渎则象征神州大地。帝王封禅泰山包含祭祀天和地,祭祀四读,亦代表了天下河川。封禅祭祀主要是出于“神道设教”,即为了政治目的,借自然山水之神来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众祭祀山神水神,是祈求吉祥平安,五谷丰登,亦带有功利性。这就从远古的普遍祭祀具体的山山水水,发展到祭祀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山大川。从而把名山大川从普通的作为物质利用的对象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象征性的祭祀对象,加以崇拜。这是先秦时代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方式,也是当时名山大川的主要功能。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山水祭祀文化。
在普遍自然崇拜中,民间也萌发了自然山水的审美苗头,如《诗经》中一些歌颂自然山水的诗句,“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等等。有的学者、思想家、隐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见解,如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理论虽模糊抽象,但都力图探索解析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提出自然至“上”,天人和谐的思想,这对后世关于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观,认为山和水的形象内蕴着值得人们效法和崇拜的美德,值得作为审美对象欣赏。
二、宗教与审美。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览自然风景已成为士大夫、文人们的新风尚,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诗人、画家、官宦、僧人和道士们常常集结于名山大川之间,欣赏山水,清淡玄理,吟诗作画,参禅悟道,创建寺庙、开发风景而结成朋友。可见,中国名山大川的开发和建设,一开始便有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参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于是悟之于胸,发之于笔端,开辟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在中国绘画史上诞生了山水画派。风景的审美亦从“比德”阶段,进入了“畅神”境界,即自然景观已成为人的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自然山水已独立地进入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风景的概念也产生了。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
图1 中国风景区主要功能发展变化示意图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隆盛,文人学士游览名山大川、众性的朝山进
香和游览活动相当盛行,这就大大促进了名山胜水的建设,不仅有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而且有许多驿馆、书院、亭阁、路桥及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点缀于自然山水之间。即使是寺庙、宫观,也无不渗透着山水审美意识。大批山水诗人、山水画家、山水文学家和爬山涉水的旅行家,为追求自然风景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他们寄情山水,触景生情,著之于文字,再现于书画,将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不在宗教文化之下了。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批闻名全国的名山大川和游览胜地,不仅有传统的五岳、五镇、四读及省、府、县的十景八景系统,而且形成了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和佛教的“四大名山”等诸多名山胜景系统。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桂林等。现在我国8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多数都在唐宋时期就已成名。
洋葱炒肉 明清时代,反映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山水文化虽无重大突破,但也在继续发展,尤其是风景区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方面皆有重大贡献,如明代武当山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计成关于园林建设理论专著《园冶》,都显示了中国在风景建设和造园艺术方面的特和成就。现存于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观,大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三、审美与科学。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据笔者对全国大多数传统风景区考察来看,其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多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观认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今天从自然科学观点来看,也往往具有其科学价值。所以这些风景区,不仅是审美对象,而且也是科学研究对象,也是了解地球演变,沧海桑田的天然博物馆、是进行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课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进入新的美学和科学时代(图1)。
山水文化的形式及其特征
吴奇隆资料 从人与自然精神关系发展过程来看,山水文化是由不同文化素养不同追求的人与大自然精神交往过程中,通过人景效应或称风景效应,相应产生的一系列特有文化,所谓人景效应是指人与大自然精神往复作用升华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应、激发、启迪、陶冶、融合、悟化等复杂的精神心理作用。人景效应强度与自然风景质量成正比,即景越好,强度越大(图2)。
作为人对自然物质精神相互作用结晶的山水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系统,它包括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物质文化和山水科学文化。
山水精神文化是指人们通过人景效应,悟之于胸,发之于笔墨,凝之于诗、画、文、哲等意识形态的结晶,如山水文学、山水艺术、山水哲学等。山水物质文化,是指以人文景观形式存在于风景区的文化,如风景建筑、寺观庙宇、游览路、桥、坊某设施、摩崖石刻等。山水科学文化,系指人们精神上所追求的自然山水客观实体及反映其实体客观规律的认识科学,构成机理的自然科学,包括反映中国人山水观的种种形式美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映象,如风景的形象美——雄、奇、险、秀、幽、奥、旷(图3)风景的彩美、线条美,动态美,音响美等山水科学美学及山水自然科学,如风景区的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气
象学、山水文学等。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物质文化和山水科学文化既是各有特点,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名山大川、自然风景区是山水文化的源地。山水科学文化是它的干流,它是直接反映和认识其自然形貌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尽管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但总是不断深化不断向客观规律接近。不管这种认识深度如何?正确与否,都不会改变自然景观的客观性,因而也不会损害自然风景,后来者仍可去研究和认识它。山水物质文化是以人文景观形式存在于自然风景之中,是人主观创造的物质实体,要占风景空间,其优秀作品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精神交往的桥梁,而劣者则要破坏自然风景,即使是佳作,如果多了,或布之不当,同样也会影响乃至破坏自然风景、改变风景性质,最终也改变了山水物质文化本身,而成为别的什么文化。山水精神文化是导源于风景区的真山真水,以意识形态形式流向社会注入人们的心田,成为一派沁人肺腑、清冽甘美的特殊文化流。它不仅陶冶人的精神情操,而且给后来的山水审美者以先导,启迪。山水精神文化触景而生,激情而作不占风景空间。景越美,人景效应越强,因而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也越丰富。这种发展是无限的。如以泰山诗为例,从《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到当代的泰山颂诗,形成连续两千多年泰山诗的长河。它除了给人们以泰山美的享受以外,不给泰山景观实体增减任何东西。由于这
种无限的山水精神文化是源于有限的纯洁优美的自然风景,因而影响中国山水文化枯荣盛衰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发现和保护山水文化源地——自然风景区,精心建设风景区有限的山水物质文化,进而发展无限的山水精神文化。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 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 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 山水之中,
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东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陆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国到底 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据今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构成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是的,如果说大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