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孙犁于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诗集《白洋淀之曲》,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鲁迅、鲁迅的故事》等。孙犁的作品语言朴素洗练,风格淡雅疏朗,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与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他的小说熔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在他创作活跃的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农村题材小说的高手,但他是最独特的一个,也是
最杰出的一个。他的作品往往在发表后就有了广泛的影响,但并不特别爆响,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在当时红火的书已经没有人再读了,或者再读已没有了多少对应,而他的书仍被相当多的人在读。
二、创作背景
1936年,参加工作的孙犁经人介绍赴安新县做教员,这一时期的经历使他对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战斗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孙犁的家庭生活也对他影响颇深,母亲和妻子身上的美德使他更加认同劳动人民身上真诚、纯朴、进取等品质,也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此后,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深入,孙犁愈加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经受的苦难和他们所进行的积极反抗,这才有了《白洋淀纪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从1939年到1950年,作者在抗战时期同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周立波,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
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那里的生活,尤其是那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其中,《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三、思想内容
七七事变后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白洋淀。硝烟与战火在河网密布、物产丰富的冀中平原上蔓延开来,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白洋淀的粮食和人民赖以生存的苇,白洋淀的人民无以为生,于是奋起反抗,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前方参军抗战,年轻的妇女在后方积极投入生产、 支持丈夫抗战。白洋淀处处唱响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之歌。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
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秀梅在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这些故事展示了白洋淀人民的真诚、淳朴、进取等品质。体现出他们捍卫家乡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们对安宁生活的期冀与向往。
四、艺术特
四、艺术特
1. 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反映时代精神。虽然《白洋淀纪事》的背景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书中没有正面呈现断璧残垣、哀鸿遍野的战争景象,也没有刻意塑造英雄人物与典型事迹,即使写到战斗的场景,也过滤了血腥和惨烈。作者更多地刻画了平凡的农
民与村干部的互助互利,打仗的青年对家乡白洋淀的思恋。 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作品要高昂浓重的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2.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塑造了一批农村新型劳动妇女的形象。以男性为主的战争年代,女性是不为人所关注的。然而,孙犁却把视线投在了女性身上。这些女性,有着坚毅的品格、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画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起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勇敢、坚强淳朴,歌颂了她们真、善、美的美好品质。虽然作者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细致刻画,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想象出她们年轻、健康、美丽的形象。
3.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夜晚的白洋淀,清风徐徐吹过,苇草随风摆动,苇塘里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老人拨动竹篙,撑着小船飘然离去……”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
4.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
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人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如《芦花荡》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只穿一条蓝的破旧裤子,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紧接着以“短短的苍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口气"“,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几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却能直指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人物的人性美和精神美。
第二编 名篇赏析
1.《邢兰》
一年冬天,“我”随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刚住下来的时候冷的厉害,房主人邢兰总是给“我”抱来很多柴禾烧火取暖,我们便熟识了。“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须,手脚举动活像个孩子。”他家里贫穷,吃不饱,可时常给“我”拿黄花菜、干粮。对抗日工作表现了
非凡的热情和精力,作者写他如何在白天劳动,夜间主动做侦察工作,如何从坡下硬是将一条大树干扛上来。他的矮小的外表是旧时代造成的,而他的特别旺盛的革命精力,却是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诱发出来的。可以说,邢兰是旧时代的控诉者和新时代的开拓者。
2.《女人们》
本文包含三篇文章。《红棉袄》写了“我 ”送害疟疾的顾林回原部队,天晚了难以继续赶路,去百姓家里借宿。顾林发病打着冷战,我们给她盖上棉被又盖上“我”的军服,姑娘觉得不抵事,将自己的红棉袄脱下来盖在顾林身上给他取暖。一个16岁的姑娘,为了给战士顾林取暖,克服羞涩,主动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了顾林身上,对待同志犹如亲人,这小小的举动却温暖人心。《瓜的故事》写的是马金霞在瓜园的窝棚里看瓜,几个抬着伤员的同志路过,打算买瓜给伤员吃,马金霞挑了个很好的西瓜送给伤员吃。她打心眼儿里瞧不上那个总和来买葡萄的同志们要大价钱的铁匠的老婆。这个善良的姑娘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战士们的战斗,并且作者还使无私的马金霞和村边那个斜眼的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子弟兵之家》描写了随着丈夫来到边区的李小翠的日常生活。丈夫参军上前线了,大年
初一,小翠在家里面哄着孩子,想着现在的好生活便唱起歌儿来,她思念在前线打仗的丈夫,并且希望他能多打好仗。
这三个女人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妇女代表,她们平凡又伟大。虽然她们不能像男人一样上前线打仗,但是她们在后方为抗日工作同样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
3.《走出以后》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住在南赫村的一户人家时,介绍房东的女儿杏花与本村一个叫王振中的姑娘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学习,王振中是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媳妇,她的婆家不满意她去上学,但王振中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继续学习,后来她解除了婚约,还参加了看护实习。王振中如同千百个白洋淀的女孩子一样平凡而普通。可是,就是这个平凡的女子,在抗日的烈火中得到洗礼,勇敢地走出了小家庭,解除了不合理的婚约,解放了自我,在革命事业的大熔炉中锻炼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走出以后的王振中,学会了德语,并且医术精湛,进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本文的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臭酸臭美不和凡人说话,没缝也要下
蛆”,给读者一种读来平白如水的酣畅感。
4.《荷花淀》
抗日战争其间,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水生同村里的其他青年一同加入了新成立的地区队,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 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于是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 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是部队刚好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在她们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队伍给了鬼子迎头痛击,击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她们因此受到激励,这年秋天,这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像,她们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国家。
4.《荷花淀》
抗日战争其间,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水生同村里的其他青年一同加入了新成立的地区队,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 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于是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 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是部队刚好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在她们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队伍给了鬼子迎头痛击,击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她们因此受到激励,这年秋天,这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像,她们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国家。
5.《芦花荡》
这是一个老英雄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被敌人封锁的苇塘中,一位将近六十岁的老人能撑着小船自由进出,并为游击队接送干部、带来粮食。一天,他护送大菱、二菱两个女孩来队伍,由于过分自信,在过敌人的封锁线时大菱不幸被鬼子打中受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他发誓要为女孩复仇。第二天,为了给大菱报仇,老人凭借自己多年纵横水面的经验狠狠地反击了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儿过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蔑视敌人,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形象。童话般调的自然景物和老英雄略带童真的性格相映成趣,甚至连”莲蓬的清香”也以倨傲的姿态出现,戏弄着狼狈不堪的鬼子。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儿过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蔑视敌人,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形象。童话般调的自然景物和老英雄略带童真的性格相映成趣,甚至连”莲蓬的清香”也以倨傲的姿态出现,戏弄着狼狈不堪的鬼子。
6.《碑》
本篇是孙犁作品中悲壮之美的代表作。赵老金一家是一户古道热肠,热心革命的人家,家中过去常年住着八路军战士,并且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一天深夜,八路军的李连长来到赵老金家请赵老金撑船帮他们过河,老金热情地答应了,回来后老金一家都牵挂着李连长他们。早晨,李连长的队伍与敌人展开了战斗,战士们寡不敌众跳进河里,只有两个人
被赵老金救回来了,李连长和其他战士都牺牲了。赵老金一家心情沉重,老金日日到两个战士爬上来的地方打捞,他不是打鱼,而是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那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7.《藏》
新卯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成人,还娶了能干的媳妇浅花。后来,新卯参加了村里的工作,是个顶事的干部。但是出于保密的考虑,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告诉浅花,浅花对此心生疑虑,便偷偷跟踪丈夫。在了解了丈夫的工作之后,浅花为丈夫感到深深的骄傲,并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在“扫荡”中,浅花在新卯挖的坑洞中生下一个女孩,取名叫“藏"。
8.《嘱咐》
8.《嘱咐》
八年后,抗日战士水生回到了阔别的家乡,与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有了短暂的相聚,他的家人都非常高兴,但水生只能在家里住一晚,然后又得重新出发去参加战斗,水生的妻子心中十分不舍,但家国之前,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亲自撑着冰床子去送他,忍着眼泪鼓励他要“向上长进”,嘱咐他好好打仗,并等着他胜利的消息。丈夫的最后嘱咐是“不要
叫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