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自然资源经济状况
                 
    —— 全力打造“温泉之都”
姓名:***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重庆的自然资源赋存概况
重庆市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充沛,气候温润,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足10%。土地类型多样,分为近10个土类,其中紫土类居多,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据1996年统计数字,地域内共有耕地2.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4%;林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5%;水域面积0.2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园地、疏林草地和天然草场0.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0.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裸土
滩、裸岩石、砾地等1.5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9%。   
  (二)生物资源  地域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各种动物有8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数十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梅花鹿等,二级保护的麝、毛冠鹿等,三级保护的獐、岩羊、灵猫、云豹、猕猴等。有名贵水产大鲵、江团等十多种。除野生动物外,饲养动物有猪、牛、羊、鸡、鸭、兔等40多种,其中猪、牛、兔在全国有一定优势。著名的荣昌猪名列中国三大猪种之一。石柱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全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有近千种。除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大批经济作物,如蚕桑、柑桔、油桐、乌柏、生漆、苎麻、烟叶等。江津市盛产锦橙、先锋橙和五月红,是著名的柑桔之乡。彭水县以盛产油桐之上品--小米油桐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油桐之乡。酉阳县因盛产乌柏被称为乌柏之乡。黔江开发区具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已发展成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中药材资源也极为丰富,品种有500多种,已列入收购的300多种,主要有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等。石柱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本地区自然植被有阔叶林、针叶林
、竹林、灌丛、稀树草丛等5种主要植被类型,其中亚热带绿阔叶林是主要植被类型。树种资源上千种,石柱的水杉、酉阳的秃杉、秀山的珙桐等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树种;还有银杏、鹅掌楸、香果树等国家二类保护的树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维管植物2000种以上,仅号称“川东小峨眉”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是我市的天然植物园之一,有名贵树种3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树种3种),有乔木1000多种,竹类17种,尤以“金山四绝”银杉、杜鹃王树、大叶茶、方竹笋闻名中外。具有原始森林特的江津四面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颇为丰富。
  (三)矿产资源  地域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约25种,主要有煤、天然气、锶矿、汞矿、岩盐、铝土、大理石、硫铁矿、锰矿、石膏矿、石灰石、重晶石等,具有探明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品位较高,便于开发等特点。煤炭储量3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天府、南桐、松藻、中梁山等煤炭基地。天然气已探明储量260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及其邻近地区。川东天然气产量居全国之首。锶矿是重庆最具特的优势矿种,已探明储量705万吨,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铜梁县和大足县。汞矿主要分布在秀山县和酉阳县,已探明储量1.9万吨,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南川市和黔江开发区,储量在7000万吨
以上。
  (四)水资源  重庆辖区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统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从地域中部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构成近似向心状的辐合水系,使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地域内水资源总量年均超过5000亿立方米,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水能理论蕴藏总量为1438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它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5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2%。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重庆石灰石地质地貌突出,溶洞较多,有丰富的地下热矿泉水和饮用矿泉水,开发前景良好。重庆地区东、西、南、北建有四大温泉公园和众多的优质矿泉水生产企业。 
二、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从西部大开发、三峡市库区建设、直辖到加入WTO,抓住这些机遇,重庆经济持续增长势头明显。
(一)重庆的劳动力现状:直辖以来,重庆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均在67%以上。2000年以来,重庆市的劳动参与率也一直保持在70%以上。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劳动参与率保障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供给,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证。2007年重庆市劳动年龄的劳动力资源205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资源人口达到1470万人,比重为71.5%2007年重庆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41.7万人,累计实现转移就业劳动力7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0.9%。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的同时,重庆市就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劳动配置效率的提高对重庆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重庆的交通状况:直辖10年来,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已建立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一体化运输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枢纽型交通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必要支撑,重庆交通运输物流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八小时重庆”拉进区县、“半小时主城区”畅通九区、“二环八射”提速重庆等工程的完成,实现湘高速酉黔、洪酉,渝宜高速云奉、奉巫4个高速公路项目通车,全面建成“二环八射”2000 公里高速路网。率先完成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使重庆对外高速公路出口通道总数达到10个,居西部地区第一。基本实现“4 小时重庆”、“8 小时周边”,为我市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
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重庆的工业发展: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作为30-40年代军工产生的基础,抗战时期军工企业转移到重庆形成了一批、清末民国初也有一批在这发展。同时重庆有煤碳、有水资源、有地下矿产、有天然气,所以有资源深加工的一块工业。重庆作为一个有3千万人口的城市,劳动力比较廉价,有比较优势,劳动密集的工业也是有发展条件的。重庆因为有30、40个大学,又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人才,重庆打造了多个工业园区,在西部发展一定的高科技产业。重庆工业发展的脉落就在这几个板块里,军工产生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摩托车还有其它的机器设备的制造,这些制造业有个升级换代提升的过程,天然气、煤碳、各种各样矿,是个资源深加工的发展过程。
(四)第三产业发展:在金融、贸易、服务业、第三产业这一块,重庆加入了WTO,与香港签了CEPA。要点有两条:一条就香港和大陆之间二、三百种商品零关税,第二条就是服务贸易、大陆对香港的服务贸易开放。重庆的第三产业近几年引进外资发展会很快。政策上对第三产业的逐步开放,一下子就把外资的各种各样的第三产业引进来发展。第三产业领域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金融、贸易、经济的中心,政府在这方面作很大的努力。
三、重庆旅游资源经济状况
 (一)自然旅游资源:据资料统计,重庆市目前共有著名和比较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03处,其中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有峡谷、名山、温泉、湖泊、瀑布以及溶洞等旅游资源。
重庆市峡谷风景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据统计,有60余条),而且峡谷景观各具特,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中、东丘陵区向盆周边缘山地过渡的地带,山地丘陵所占比例很大,这些山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林、泉、洞、瀑、动植物等),同时还拥有古人类、古文化遗迹以及宗教寺庙等大量的人文景观。但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山地旅游资源还不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重庆市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据统计,目前已开发的溶洞就有43处,最为奇特的有:号称“天下第一洞”的武隆芙蓉洞;巫溪夏冰洞;巴南东泉热洞;渝北统景感应洞等。此外,还拥有罕见的喀斯特奇观——奉节的天坑地缝。重庆的温泉具有流量大、泉眼多、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已发现的天然温泉有30多处,地热钻井(人工温泉)20多个,日涌水量可达10万m3左右,且70%的出水点均集中在
市区周围50千米范围内,多数泉水中均含有锂、锶、碘、硼、磷、硫、氡、氟等微量元素,为建立医疗保健度假旅游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北碚区北温泉;巴南区南温泉、小泉;铜梁西泉;渝北统景温泉;江北区铜锣峡温泉等。此外,巴南区的东泉、桥口坝温泉、江津长冲温泉、璧山璧泉、沙坪坝区青木关温泉也已部分开发利用。
重庆市的湖泊除黔江小南海属地震堰塞湖外,其余均为人工湖泊。其中,长寿县长寿湖、大足龙水湖、璧山青龙湖、璧山白云湖、北碚胜天湖、黔江小南海等都已成为重庆市主要旅游风景区。万州青龙瀑布和巫山净潭三瀑布在瀑布资源中最具特。重庆市自1979年4月经市府批准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重庆市缙云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至1998年12月止,全市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1个,别总面积达1015hm2。其中有4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北碚缙云山、巴南圣灯山;7个区(县)级自然保护区—大足西山、酉阳三黛沟、石柱黄水、城口青龙峡、城口龙滩河、城口大巴山、武隆白马山。目前,南川市金佛山已被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隆县已申报白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四面山、缙云山、大巴山等自然保护区的升级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二)重庆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具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重庆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具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空间结构上看,目前重庆已开发、在开发、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呈三分天下的局面:重庆—长江三峡一线旅游资源开发较深入,并已形成较强的接待能力和一定的经济规模;其次是该线南北两侧,大量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之中;而远离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两侧的地区,如城口、秀山、黔江,由于可进入性较差,还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
    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一,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原重庆市范围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也相对较早一些,加之有重庆主城区作为依托,目前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高;由此向东,开发程度逐渐降低;除长江三峡三角地带开发较高外,多数资源尚未得到开发。
    2、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高,开发保护不力
    在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多数旅游景区、景点仅具游览观光的功能。典型的“一流资源,
二流开发,三流服务”。即便是长江三峡黄金线,其可参与性、娱乐性、文化性都不强,开发层次仅仅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与“回归大自然”、“参与性游览”、“文化旅游”等深层次旅游的国际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重庆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重庆旅游点    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直接反映在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旅游项目少、档次低、重复多,难以吸引游客,致使来渝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客少,这是重庆旅游综合效益难以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统筹的安排。条块分割、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自主开发等等,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全局观念淡薄、短期利益、以及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等问题。因而必须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划办事,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