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校 赵 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旨在帮
大中国歌词助学生端正思想,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并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规范学生行为,提升道德素养与规范意识。在教育中融入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有很强的优势,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文化素养高、道德品质强、有规则、守秩序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新作用(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有利于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人文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时代变迁下,随着网络使用范围与频率的提升,现
在教育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小学生良好道德理念与品质,这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也意识到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不断创新,让小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全新认知中传承下去。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可以在“节约资源”课堂中融入。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树立节约使用有限资源的理念,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历史人物节约资源的趣味性故事,以此渗透传统
文化,并让小学生意识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二)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源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德,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德”是必备品质,只有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即品德过硬,那么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将道德品质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视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促使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精神基础。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实,是小学生必备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人诚实守信,才能令社会和谐、民族昌盛、国家繁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诚实品德的培养,可举办活动“分享我身边诚实的故事”,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自己诚实或者让自己难忘的诚实
小故事,然后请同学谈谈自己听后的体会。在活动中,学生敞开心扉,诉说想要表达的感悟,无形中将诚实优秀品质内化,促使自身形成诚实、不撒谎的良好习惯。(三)促使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受年龄小的影响,辨别是非能力缺失,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处于完善过程中,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可促使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从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可知,虽然小学生对“三观”的概念没有明确认知,但是自身对物质与精神有明确的追求。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信息冲入小学生大脑,其中不乏错误的金钱、物质观念,此时就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学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一盏指路明灯,让学生对幸福有准确定义,即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幸福是建立在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期待与追求后的满足之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关于正确“三观”的诗句,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德者,本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就阐明了“德行”是人发展之根本,金钱只是人生命中的一个谋生道具。若将金钱看得太重,人的德行就会亏损严重。古往今来的无数智者告诉我们,对于金钱只有取之有道,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一)确定适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教学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以学生为主体。此科目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要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不再是知识理论方向。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知识理论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不契合。也就是说,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与学生文化精神相结合。针对此教学目标,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就不能使用机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