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进入中国比我们想像的早很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登陆中国;在那个万物苏醒的年代,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倒来得比现在还快――刚刚挥别闭关锁国的日子,人们太需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重刺激了。诸位看官只需想想几个电视剧的名称:《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当然,还有那部如雷贯耳的《火星叔叔马丁》,怎么样,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吧?要说那时的中国,观念还真是一点也不落伍,这几部片子,要惊险有惊险,要科幻有科幻,要幽默有幽默,什么美女、战、暴力、神秘、笑料、外星人与性,一样都不少。
八十年代末,中日邦交的逐渐正常化,日剧开始大行其道,美剧一下子衰落下来,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神探亨特》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九十年代,也没有什么发展。
我就只记得看过颇为紧张刺激的《伪装者》,后来好象又推出《伪装者》系列剧,没看过,
名字不记得了。《伪装者》不知道为何,没什么人记得,其实这部有来自民间的正义帅哥代表政府的麻辣美女做主角,又相互斗智斗勇的电视剧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到了20世纪,又稍微开了点窍,放了一部10年前在老美地盘里就已经红过了的《X档案》,算是打打牙祭。不过,开了个头也是好的,其后《24小时》也出来了,剧情虽然比不上80年代的四驾马车丰富,也不如90年代的《伪装者》养眼,但电视剧和现实生活一等一的时间理念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自从网络横行江湖,人们看美剧早已不需要坐在电视机前傻等。各个疯狂热爱美剧的"字幕组"们,秒秒钟为我们奉献上最新美剧;洋彼岸的老美们才刚关电视,不到一小时,电脑前的中国人就看到了迈克的纹身和人见人爱的啦啦队长。为什么《绝望的主妇》在中国惨遭滑铁卢,《越狱》上了地方卫视却反响平平,和网络的普及不无关系。
美剧我们带来的是丰富的夜生活和另外一个交流空间,她是现代社会真正体现商业价值的产物,她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利润而出现的。在我们也以中国版《越狱》、中国版《欲望都市》、中国版《24小时》为噱头制造出一批质量不一的电视剧时,请不要批评和嘲笑它们――因为它们体现了供货方对需求方的重视,体现市场运作的良好机制,体现了中国大陆
真正认识了"商业"所带来的巨大能量,体现了官方对广大众的美好意愿的尊重。
我们所在的21世纪,技术的发展会最终冲破地域的分割,广大美剧爱好者,无论身处何方,都能通过点击一下鼠标,享受美剧带来的乐趣。
美剧在中国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对于如今的中国美剧迷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一部美剧绵延数年,观众伴随着剧集主人公们的起伏命运走过自己的琐碎人生,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和日积月累的影响让美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敢死队”不输“还珠”
197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后,中美两国签署了一批文化交流项目。第二年,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8时的电视屏幕上。男主角麦克·哈里斯,是一个手脚长蹼,能在水里自由呼吸和游动的“蛙人”,他和海洋学女博士伊丽莎白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发掘海洋奥秘、打击邪恶势力的有趣冒险。无论是情节还是特效,这部连续剧在当时美国的无数科幻剧集中都不算出
众,但在中国却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全剧21集播完之后,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所有时尚青年必备的装束。
《加里森敢死队》作为第二部引进的美剧,于1980年10月开播。它塑造了二战时期五个性格各异、身怀绝技的盟军敢死队员,他们一起深入敌后和德国纳粹作战,不但情节紧张刺激,而且对白幽默,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非常新鲜,一时间万人空巷,创造了10亿人收看的世界纪录,风头绝不输给后来的《还珠格格》。但这部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即停播。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后来在2003年出版的《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中给出了停播解释:“这部26集的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这个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的理由,放在刚开始接触国外事物的当时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在《加里森敢死队》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火星叔叔马丁》、《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豪门恩怨》和《侠胆雄狮》等美剧相继登陆中国。有意思的是,这些美国电视剧,除个别外,都只引进了一部分——由于中美两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差异,中国到现在仍未开始使用“季”的概念,任何电视剧全部一口气演完。
看《老友记》学美式英语
热播十年的《老友记》可以说是美剧正式在中国观众心中扎根的作品,据民间人士分析,是1995年《老友记》在明珠台首播造就了最早的国内忠实的美剧迷,当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区。而它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是在2000年前后,由于DVD的普及,国内观众的视觉生活终于不受限制地丰富了起来。《老友记》可以算是最早被内地DVD发烧友发现的美剧。
在那个网络还不够发达的年代,一部美剧的普及工作全靠口口相传,主要“推手”是碟店老板和大学生,而被“推”在第一线的通常都是情景喜剧。因为情景喜剧通常短小精悍,对话内容相对简单易懂,许多英语老师会选择在课堂上放一集无字幕的《老友记》或者《威尔和格蕾丝》或者《人人都爱雷蒙德》来做口语培训,那时又正逢“疯狂英语”当红,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英语狂人,在听腻了英语磁带后,他们打着练习美式英语的旗号迷上了美国情景喜剧。
《越狱》生逢网络时代
《越狱》在初拍时,只是娱乐大事件FOX台用来填补空隙的鸡肋剧集,未想到一炮而红,主角米帅名扬全美。不过《越狱》在美国国内并非口碑上佳的剧集,关注率也远没有我们国内高,最新的第四季,收视率已经跌到历史新低,可在中国,它依然像一个里程碑一样地存在。
在这部美剧的忠实粉丝里,有很多人是通过网络与之发生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尽管在起初,它也是靠着网友之间的口口相传,但在网络相对发达的21世纪,其传播速度远非《老友记》可比拟。从它走红开始,美剧在中国的网络时代正式启航。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翻译小团体,因为定期为《越狱》制作中文字幕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一种叫做“字幕组”的新兴民间组织,而五花八门的下载网站和技术共享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可以说,《越狱》在中国所承载的开拓意义超过了剧集本身,它联合由此延伸出去的周边产品,如印有主角文身图形的T恤衫、“越狱头”,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美剧文化”。
2009年5月,《越狱》迎来自己的终结篇,而此时,美剧在中国却已经从“小众”逐步走向了彻底的“大众”。 (本文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
近些年来,在美国庞大的娱乐文化产业中,电视剧产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媒体介绍,美国电视剧“正以越来越考究的艺术品位,越来越奔放的自由创意,区别于日趋僵化
的好莱坞电影”( 法国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对美剧的这段高度评价,似乎预言了美国电视剧的未来,也许有一天,美剧的魅力可以超过电影,成为美国娱乐文化产业新的驱动轮。然而尽管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与美国电影的风光比起来,很多人都认为,精彩的美剧在中国的遭遇却似乎并不精彩。其理由如下:
从引进之日起,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真正走红的只有《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几部,之后就基本没有见到能够引起轰动的剧集。而这几个剧目之所以能走红,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功于当时国内电视节目内容的单一和匮乏。前几年,央视雄心勃勃地引进了几部在美国创下收视率奇迹的电视剧,却不料在中国都没有取得期待中的轰动效应,收视率低到令人灰心的地步。2003年美国顶尖级剧目《兄弟连》来到中国,反响平平,而赢得大小65个艾美奖的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在央视八套播放也因收视低迷中途“夭折”, 2005年央视八套《绝望主妇》也惨遭滑铁卢,其他电视台引进的美剧也都结局不妙,2005年北京4套引进了创下惊人收视的美国热门电视剧《反恐24小时》结果观众反映也非常平淡,最终也都无疾而终,前几年在星空卫视播放的《老友记》似乎也观者廖廖。
很多人因此断言,中西文化差异过大,美剧很难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人气。然也不然?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并不准确。同样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好莱坞电影为什么却能够在中国市场上畅行无阻?由此看来,仅以文化差异解释美剧的落寞是不够的。同样,仅以收视率低就断言美剧对中国观众没有吸引力,恐怕也还是过于卤莽的结论了。收视率低并不代表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没有市场,也不代表美剧在中国没有影响力。
事实上,与冷播相映成趣的,却是另一股悄悄升起的美剧热。但这股热浪并不是伴随着电视,而是伴随着新媒体——互联网和盗版光盘而来的。打开电驴、BT看一下,所有美国曾经风行的、正在热播的美国电视剧,都可以在上面赫然到。笔者注意到,最近雅虎中文网新开设了订阅功能,其中有几个频道:沪江外语、美剧迷、美剧电影速递。对此稍作浏览,我们就会惊异于中国观众对于美国文化,包括美国流行音乐、美国电影等的热衷和熟稔程度,所有美国曾经风行的、正在热播的美国电视剧的最新资讯,都可以在上面赫然到。热心的粉丝还会主动提供剧情介绍、演职员资料、脚本翻译,拍摄花絮等相关资料。登陆很多美剧论坛,会惊奇地发现,大批粉丝对美剧是如此熟稔和痴迷,他们津津乐道于剧集里的所有细节,就连剧中人物发型、衣饰的变化,所使用的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对象,更不用说对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品评和分析了。以前些年流行的《老友记》
为例,据报道,仅在北京,就有数以万计为了它而废寝忘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它不看任何其他影视作品。完全可以这样说,与韩剧迷比起来,美剧迷热情和“专业”的程度要更胜一筹,堪称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我们还会在一些个人博客里看到精彩的美剧介绍和评论文字,写这些文字的人也都是美剧的死忠粉丝,其文字的水准,与专业的电视评论人士比起来,甚至也差不了太多。
过去,看美剧的人大都是一些我们可称为“小资”类的人物、大学生、白领、海外居住者,这些人生活于都市之中,懂英语,熟悉并仰慕美国文化,是美剧粉丝的主力军。而这些人,几乎都不能为电视收视率做出贡献,原因有几重。首先,网络是现代人获取信息最快捷、最自由的渠道,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免费下载工具和下载网站,使得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美剧的人有了迅速获得的可能,对于急于知道后续发展的粉丝来说,与其等待电视台一天几集慢慢播映,倒不如通过网络大量下载观看更加过瘾便当。此外,由于检查制度的要求,国内在引进美剧时大多有所删节,这是让美剧迷最无法忍受的地方,同时,译制片大多有中文配音,而美剧中大量俚语、笑话往往非常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情景喜剧,翻译难度相当大,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绝难传神写照,;这也大大败坏了粉丝的胃口,使很多人转向了网络或者盗版光盘。还有一个原因,根据国家《电视节目引进、
播出管理规定》中的规定,未经广电总局批准,电视台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影视剧,这使得大部分的美剧都被安排在深夜播出,对于那些铁杆粉丝来说,与其在半夜苦苦等待看那些被删节过的,已经不怎么原汁原味的剧集,倒不如去网站下载或搜寻碟片来得更痛快。 在中国,美剧的观众到底有多大?我们目前还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但不管怎样,这个体的潜力是不可以忽略的,而且越来越大。几年前,看美剧的可能还是些“小资”人士,而现在,笔者惊奇地发现,光顾盗版光盘买美剧的,已经是各人等都有了。我们可以断言,随着从小深受英语文化习染的新一代的成长,这个体的数字必然会继续增长。我们不能无视美剧在中国渐渐升温的事实。笔者向来不赞成文化侵略的论调,但是,美剧在中国日益扩大的市场,是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的。无论如何,互联网时代,谁也无法忽略新媒介出现对娱乐产业带来的挑战。同时,美国电视剧产业成功的运作经验也值得我们电视人好好学一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