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
王仕勇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其主要特征有: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大多与社会事件或现象紧密相关;网民自发生产与传播;以快感的满足为生产和传播目的;具有催化发酵作用;不可预期的兴衰时段性;使用人年轻化。
【期刊名称】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7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流行语;场域;符号;流行文化
语言是网民表达和沟通的工具,是彼此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曾说:“尽管因特网有着显著的技术成就和华美的屏幕布局,然而因特网各项功能之中体现得最
明显的还是它的语言特征。”[1]的确,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网络社会,正如罗兰·巴特和让·波德里亚所言,一切沟通形式都基于符号的生产和消费。
一、网络流行语概念的既有界定
“互联网是一个与社会异体同源的技术系统,并且,它与现实社会的耦合建构了一个相互嵌入的复杂巨系统。”[2]因此,对应现实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也有自己的流行语,这种流行语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网络这种互动的特殊场域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同样与现实社会存在“共变”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心理在网络活动空间最直接快捷的投影[3]。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使用主体和空间属性上界定。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 “键盘语言”[4]。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5]。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6]。姜胜洪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7]。
第二种观点,从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产生及传播场域进行界定。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8]陈绍富在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一定时期在互联网上被网民广泛、高频地用于沟通交流、文本书写并影响现实社会的语言符号。
第三种观点,从传播主体和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杨玲在硕士学位论文《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在网络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表现为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陈建伟在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流行语研究》中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存在于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上,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部分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9]。
二、网络流行语与相关概念的关联性
网络流行语与以下概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与现实社会流行语的关系
在不同的场域,流行语也会形成不同的分类,如现实社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等。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的关系,离不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互动联系的特殊场域,是人类社会本身再生产出来的一个特定的人类活动空间,是人类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10]据此,我们可以把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的关系这样表述:第一,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只是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场域不同,网络流行语是与现实社会流行语并存的人类流行语的新形式,与现实社会流行语一样都是人类社会流行语的次类。第二,游走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一样,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独立存在。不仅如此,它还会从网络空间延展到现实生活空间,“你懂的”“伤不起”“悲催”“吐槽”等在现实社会中流行就是明显的例子。第三,网络流行语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而出现,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是网民用来交际的一种语言变体,有其自身的特性。如“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也在使用,但在网络中成为流行语后,其内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二)与新媒体类流行语的关系
网络属于新媒体,但网络流行语不等同于新媒体类流行语。由文新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编著的《中国流行语2008发布榜》,曾把流行语分为时政类、科技类、财经类、交通类、健康类、影视类、出版类、新媒体类等,从分类可见新媒体类流行语是指关于新媒体自身及与新媒体有关的在现实社会流行的专业用语,比如“手机电视”“威客”“博客”“掘客”“二维码”“电子纸”“富媒体”“试客”等。新媒体类流行语反映新媒体催生的新的文化形态,而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流行的折射现实生活的富有极强社会性的网络语言。
(三)与网络热词的关系
网络热词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因此,关于网络热词的定义多为粗略概括或描述。如有人认为网络热词来源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形象生动[11];也有人认为网络热词就是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12]很显然,前者不符合“定义必须突出本质特征的规定性”要求。后者把二者等同,认为使用频度很高、与社会新闻事件相关的网络热词就是网络流行语,明确了其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短期热
度高等特点,但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有些网络热词属于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屌丝”“元芳你怎么看”等。但有些网络流行语,如“贾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一些无厘头的,也很难说是网络热词。同时,热词重在高传播度和高关注度,而流行语尤其是上述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特别强调形式,并不一定就与社会新闻事件必然相关。此外,把网络热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也不符合流行文化的特质界定。“88”、“3Q”等在网上传播广,网民经常使用,词频一直很高,但不能作为流行语。流行语不等同于热词,应是新近的流行。一个词,只有当它开始流行的时候,才能作为这一段时期开始出现的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