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之志”与“鸿浩之志”——也谈北⼤校长林建华校庆读错字
校庆上读错字,可以原谅却不能纵容 ——也谈北⼤校长林建华的“鸿浩之志”
2018年5⽉4⽇,是北京⼤学的120周年校庆。没想到,校庆本⾝并没有登上头条,校长林建华先⽣在做题为《⼤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校庆演讲时,将“鸿鹄之志”念成了“鸿浩之志”这⼀“⼝误”,热度远超校庆本⾝,在⽹络上热传,之所谓“⼀字激起千层浪”,⼀时之间,⽹络上热闹⾮凡,争论激烈,引起了轩然⼤波:
有⼈以为现在的教授不学⽆术,“连⼀个初中学⽣都应该认识的字都不认识,做什么校长呢?”
还有的⼈⼀⽣哀叹,“这样的校长,可见中国学术的⽔平!”
更多的⼈认为,“⼈孰能⽆过,读错⼀个字,也不是什么⼤事”。
其实,读错⼀个字,真的是可以原谅的!
鹄怎么读
诚然,⾯对读错字的现象,本没有必要如此⼤做⽂章,毕竟,中国的汉字浩如烟海,数量惊⼈,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中,收⼊有出处汉字91251个,不过, GB2312标准共收录6763个汉字,已经覆盖我们99.75%的使⽤频率。据统计,1000个常⽤字能覆盖约92%的书⾯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就已到99%了。
本⼈不才,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汉语⾔⽂学专业的语⽂教师,熟练掌握的,可能也不超过5000个吧(没统计过,似乎可能差不多吧,最新版的《新华字典》收录汉字12000个左右,⼤部分我还是认识的!)但在刚⾛上讲台的时候,由于⽅⾔的因素,很多⾃我都会读错,⽐如“F”和“H”,前后⿐⾳,边⿐⾳等。那时,我的两个可爱的学⽣,会将我上课读错的字记下来,下课后拉住我,要我“每个字读两遍”。每每回忆起那时的两个⼩⼥孩⼀本正经的严肃的样⼦,我都感到温暖、温馨——这就是我后来经常说的⼀句话——⽀持我留在教育系统的唯⼀的原因,是我的学⽣。
现在想想,如果我那时因为“语⽂⽼师还会读错字”⽽下课的话,今天,就少了⼀个很让学⽣爱戴的优秀的语⽂⽼师了(⾃吹⾃擂,似乎并不违法,呵呵)。
所以,读错了⼀个字,并不影响林建华先⽣作为知名的教育专家、化学材料专家的声誉——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展开全⽂
对于这种现象,却千万不能纵容!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认为,不管你有⼏千⼏万个理由,在校庆庆典上读错字,都是⾮常不严谨的表现,不能因为“术业有专攻”乃⾄“⼤⾏不顾细谨,⼤礼不辞⼩让”⽽持⼀种⽆所谓的态度,不是还有“细节决定成败”⼀说吗?
⾸先,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北⼤的历史⽂化传承,是作为⼀个学者的基本条件。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北京⼤学的优良学风,其中,治学严谨,是北⼤蜚声海内外的⼀个重要的因素,当年的北⼤校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严谨治学的案例,⽐如,胡适“有⼀分证据说⼀分话”“⼤胆假设,⼩⼼求证”,季羡林先⽣潜⼼研究梵⽂等等。
读错⼀个字,看似事情很⼩,却也体现的是对待事情,是否严谨细致。
其次,在校庆这样特别特殊的场合,每⼀个细节,都应该保持仪式的庄严感。
对于⼀所学校⽽⾔,校庆,⾃当时“普校同庆”的特殊的⽇⼦,举办校庆,其重要的⽬的,就是要⽤这样⼀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的内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缺乏仪式感的,以⾄于有⼈在⼀些特殊的场合,做出⼀些不合时宜的举动,贻笑⼤⽅。
可就是在这样的庄严的场合,某⼀个⽆⼼之失,却可能引起哄堂⼤笑——原本庄严肃穆的⼀个仪式,
岂不是成了喜剧表演?
我上⾼中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校长,最喜欢在升旗仪式即将开始的时候,腆着⼤肚⼦,从楼梯上踱下来,那⼀刹那,似乎成了全校师⽣在为他的到来⾏注⽬礼。每当那个时刻,⼤家都想笑(但是不敢),可你想想,这样的庄严的升旗仪式,是不是成了⼀场闹剧??
最后,去⾏政化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校长,说⾃⼰熟悉的话可好?
在我写着⼀篇评论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林建华先⽣以校长之尊,给全校同学的道歉信,其⾔辞恳切,态度谦卑,让⼈动容。其中⼀句“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语”,可谓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起某个将“滇越铁路”读作“镇越铁路”的⼈来说,⾄少态度⾼了何⽌千百倍!
但个⼈以为,现实⽣活中,还客观存在着“将校长当官做”的现象,凡事有秘书代劳,特别是讲话稿之类,基本上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我曾经参加过⼀个很严肃的会议,某位⼈⼠读稿⼦,不知道是不是秘书故意为之,将页码装订错误,他竟然可以从第⼀点的第⼆⼩点直接讲到第三点的第四⼩点——完全的⽜头不对马嘴,让我憋成了内伤,悄悄⼀扫视,像我⼀样的⼈,不胜枚举!
总之,“眼底未名⽔,胸中黄河⽉”,过去的就过去吧,作为⼀名教师,我⾃然也不愿意再去揭开⼀层伤
疤,原谅是⼀种精神,其实质是宽容和⼤度,希望林先⽣,尽快翻开这⼀页,把我们引以为傲的北⼤,引领向更⾼的发展平台,就像当年的北京⼤学⼀样,成为中国的发展的智囊和中国前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