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PINGJIA
弓有百石力,惜未中鹄的
——《越野滑雪》
主观题命制及所拟答案评析
【摘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小说考查的主观题命制指向小说作者的创作原则,但所拟
答案并未显示出清晰的命题意图,题目本身的张力并未在答案的表述中体现出来。经过对文本删节原则、题目命制技术与答案拟定的检视,发现删后文本依然体现作家创作风格,命题技术化减少了命题者个人经验对命题的影响。但是命题者对题干中某些语言信息的理解偏差使得题目的思维质量浮浅化、所拟答案简单化,且两题都或隐或明地将考查内容指向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主观题命制,命题意图,命题技术,题干信息理解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考查延续前两年全国卷Ⅰ
(2018年《赵一曼女士》、2019年《理水》)的选文倾向,选用了具有鲜明创作原则(“冰山理论”)的小说《越野滑雪》。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新的命题空间,而所命制的主观题也由此充满了诠释张力。但仔细思来,命题者对题干表述的理解或许与题干文字本身指向的意义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拟制的答案使人产生“不可能这么简单吧”的惊愕与不解。我们并不能说高考题就不能容易,但能让人产生
这样的感觉,至少说明其对文学理解能力的考查与评价的预期不被全部认可。这就需要我们去检视,文本删节、题目命制与答案拟定到底哪一方面存在问题。
一、考试文本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风格,照顾了考生的阅读体验
周京昱老师在《“刀下留文”》一文中认为,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阅读文本《越野滑雪》
经命题者删改后,失去了原有的个人风格,弱化了文本的意旨弹性,使得命题浮浅化,无法
呈现与原作匹配的考查力度。[1]
其中不乏中肯
之言。但我们也要看到,没有一个作家的创作是服务于考试的,进入试卷的文本除非字数正好符合要求外,否则一定会经过命题者的删改,乃至于被删篇幅远超考查文本的篇幅。所以我们不妨建立一个认识:虽然文本依然被标明作者,却是命题者的再创造,包孕着命题意图和考查角度。它的删改应该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尽可能保留最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内容,不能把海明威的变成福克纳的;二是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不能把丑的变成美的,把恶的变成善的,把崇高的变成低俗的。在此基础上,作品经过删改后,其丰赡的意蕴可能变得单薄些,曲折的情节可能变得简单些,立体的形象可能变得平面些,次要的枝节的叙述可能变成主要赏鉴内容,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删改后的文本不可
能也不需要百分之百反映出原作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它的功用在
63
2021.01
于通过题目的命制考查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不是在20~25分钟的阅读与答题时间内读深、读透这篇文本。
因此,应暂时把该试卷文本删改的得失放在一边,而将其视为具有完备要素和意义,能够自足的独立存在,进而评价它是否能遵循上文提出的原则,如果是肯定回答,那它就是合格的考试文本。
《越野滑雪》于1924年4月25日写毕,发表在同年《截面》第12月刊上,它的受众是欧洲、北美读者。在缺乏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等信息下,尽可能减少考生普遍认知之外的“无效信息”(这个“无效信息”对于作者的写作表达和作品原受众的阅读赏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有效信息”),将原作中的一系列地名全部删去是恰当的技术操作,因为除了有当地生活、旅游经历的考生外,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地名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脑海中并不能如“狼居胥”“曲阜”或者“敦刻尔克”“上甘岭”般产生联
想和情意判断。这些陌生的地名只为证实尼克和乔治滑雪的地点的确在瑞士,作用仅此而已。同样,删去原作中对送酒姑娘不愿讨论唱德语歌的相关叙述也应是出于相关技术考量。因为考生并不了解德语是瑞士官方语言这一背景,所以在缺乏背景资料进行“裸读”时,可能会有十分强烈的跳脱感,笔者在“裸读”原作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那么将与之相连的诸如尼克说她“没结婚就被弄大了肚子”等内容也删去,并不是因为此处对少儿不宜,而是因为这些信息的存在不仅与所要考查的阅读能力点无关,
更可能引发考生不恰当的诠释,从而偏离、遮蔽了考查所设定的理解程度,影响考查的信度。
《越野滑雪》是海明威声名鹊起前的作品,也可视为他风格形成期的作品。试卷删后的文本保留的自然环境描写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一方面由于越野滑雪自然会带来这方面叙
述的铺展;另一方面,他对尼克和乔治滑雪的特写正显示出这一时期他作为“自然界的准确
记录者”[2]
的创作风格及其小说“精确而简洁地加以记录”“具有立体画的彩”[3]的特点。
如果大幅度删去这部分内容,就无法表现此时期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高考阅读文本是有字数限制的,删节又非此即彼,而高考命题者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二、考试文本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要求命题,非唯命题者阅读经验是瞻
文学文本意蕴的丰富性使得不同知识背景、研究领域和人生经历的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独特的感知活动,作出基于各自经验的自我诠释。经验有深浅之分,诠释有新旧之别,很难说此人对文本的解读绝对正确,那人的解读肯定错误。而这恰恰成为前几轮课程标准实施下考试评测最大的难题:在考试大纲明确了所考知识点的情况下,命题者基于知识点就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经验化命题不
仅需要考生在复习时以应知应会为纲,全面了解并掌握考纲所能延伸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还要揣测命题者对文本的诠释指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则明确指出了以学习方法为纲的命题指向:与文学类文本相关的“阅读与鉴赏”侧重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梳理与探究”侧重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考查学生是否能思能想,同时将命题者的个人阅读经验对命题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在这种指向的引领下,近几年的小说文本的命题迅速摆脱形象(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思想情感等要素封闭圈,将视角投向对作品文体、表现形式和风格的认知与评论。在解答这类题时,考生无疑会因缺乏相关认知图示而没有方向感,但这种考查却是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3要求的。
64
**************评价PINGJIA
且来看《越野滑雪》两道主观题的表述: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很显然,第8题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属于理解人物形象范畴,是考生熟悉的旧有题型;第9题属于创作风格的评价范畴,是依体定点的创新题型,延续了《赵一曼女士》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好处(2018年全国卷Ⅰ)、《微纪元(节选)》探究“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Ⅲ)、《理水》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9年全国卷Ⅰ)的命题导向。从熟悉度看,由“旧”入“新”;从鉴赏对象看,由“实”入“虚”;从考查能力层级看,由“理解”到具备“评价”因素,试题命制的能力层级是比较清晰的。为了解决命与考的矛盾,命题者又常会在题干中给出或显或隐的支架性信息,帮助学生展开思考,从而表现出能知能会的思维过程。比如,第8题题干不仅给出了解答所需信息的检索区域,更将这部分内容加以概括(“一再相约”)后告知考生;如果缺少“一再相约”四个字,从解题技巧来说,考生先要概括出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也就意味着此题含有概括内容和分析人物心理两个考点,这是旧有考试常会采用的经验命题方式,暗含着考查学生审题敏感度(并不是精准度)的
意图。而现在则把支架性信息显化,给予思考的方向,考查学生能否借助这些信息精准理解、分析或鉴赏文本,能力考查的靶向更集中。第9题也是如此:先通过导入“冰山”理论,然后以“本小说”句作出评论式的判断,这个判断是考生答题所必须依据的关于文本阐释的一个概念,引导考生对“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作解释与说明。少了这个判断,考生对海明威“八分之一冰山”这一比喻的本体将难以把握;有了这个判断,考生就有了很明确的理解方向。至于为什么不考查鉴赏评价,而考查对评价的解说,这是命题者在能力层次上的布点要求,鉴赏评价可以在其他文本中考查。鹄怎么读
总之,技术化下的命题更重视运用已知知识进行理解、分析、阐释等能力的考查。
三、命题者对题干信息的单向度理解或解释谬误,使考点交叉,答案表面化
在支架性信息明确的前提下,要先思考它指向理解的信号是否清晰。语言作为信息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向乃至旨趣,从而表现出信息接受者的“再编码”能力,不同的“再编码”显示不同的信息理解方式。以第8题为例,“离开客栈”和“一再相约”两个信息,在受过反复解题训练的考生面前,被迅速编织成“分别的情境:再见的意愿—不舍的情感—再见渺茫的惘然”这一认知图示。很显然,这样的编码更多指向情境中人物情绪的变化。情绪是一种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指向主观认知经验。离别是客观存在的事情,希望再次一起滑雪是个体愿望,由此产生不舍和惘然的心理活动。但这些情绪作为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受到外
界刺激、机体内部生理变化和认知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而认知则起到关键作用。情绪是不稳定的,体验发生了变化,情绪就会相应变化。而不稳定的情绪之下,也有一个时间段内的稳定的深层心理结构作支撑,这就是认知,广义的认知又包含着情感。《越野滑雪》中,二人“为何会‘一再相约’”就是稳定的心理结构:二人对滑雪的热爱和友情的珍视是情感认知,想要寻人生的确定意义和发现生活的不确定间的矛盾是社会认知。可以说,第8题答案的
65
2021.01
拟定,只考虑了心理的横向式线型态,忽略了它的纵向式聚合态。就思维质量而言,后者显然深且优于前者,答案的拟定应肯定两种理解都是正确的,并在有效得分上作出区分以显示思维质量的高下,如前者赋4分,后者赋6分。
另外,应该对支架性信息作出准确而明晰的概念解释。含糊乃至错误地解释信息,往往会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偏离正确的路径,使得考查失去相应的信度和效度。比如第9题题干中引用的“冰山”之喻,还要加上以下部分才是完整的“冰山”理论:“我总是尽力按冰山原则来创作。它显露的每个部分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下。你可以删去你熟识的任何东西,它只能强
化你的冰山。它就是你没有显示的部分。”
[4]这告诉我们,文中没写的部分是作者认为不必明言、隐含在文字背后,读者可以通过分析、理解推断出的信息,这些隐含的信息为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提供动力和依据,这是“冰山”原则的创作效果。而题干中将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诠
释为“本小说的描写”,用“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暗示“冰山”理论是就小说情节而言的,这就产生了谬误。答案认为可以推测出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事实上这不可能通过文中
信息达到。这些内容在叙事学中被称为空白,比如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出后怎么生活即是如此。空白是叙述的省略造成的,是文本的断裂与空隙,而“冰山”理论强调读者能知的信息就不必告知,将信息隐藏在文字背后。空白
需要读者“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5],
“冰山”理论强调读者用推理和分析发现文本不明言的信息。而所设的“大量留白,引人遐思”这一答案恰恰是空白的效果。
就《越野滑雪》而言,比较容易推断出的“水下部分”有以下这些。第一,从尼克和乔治各自摔跤时的表现和滑过谷底栅栏时尼克的小心与僵硬的姿势、乔治体态的协调与舒展来看,乔治的滑雪技术远高于尼克,乔治对尼克的表
现给予鼓励。第二,从尼克问峡谷滑雪的滋味和乔治告诉他如何滑过谷底栅栏来看,乔治在峡谷中滑过雪,而尼克没有。第三,从“他们很合得来”,尼克询问乔治何时回学校,乔治表示如果不是要回去上课的话愿意和尼克一直闲逛、一路滑雪来看,二人相识不会太久,乔治是抽空来陪伴尼克,尼克可能遇到了难以排解的困难。第四,从二人强调“一定得滑”的相约和乔治怅惘也许再也没机会滑雪,尼克感叹说定的事一点都靠不住来看,他们内心处于矛盾之中:既认为通过滑雪可以强化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又敏感地察觉到人生往往是不确定的。由第四点可知,第8题的命题意图表面上看与第9题不同,
前者指向人物形象的分析,后者指向创作原则的说明,而从考查的实际角度看,前者已被后者涵盖,后者考查的“说明”如要准确,须借助前者的分析,两道题的命制点是有重合的。之所以考题的命制出现了瑕疵,是由于命题者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了偏差。
高考是对教学的引导,也将是对高中新课改的结果性评价。中肯地说,《越野滑雪》两道主观题的命制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题目呈现的张力与拟制的答案并不相符。但它们对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符合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并以新的小说鉴赏点将小说教学从原来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鉴赏套路,导向对小说风格、叙事原则、表现形式等体现文学性的领域的理解或评价。应该说,方向走对了最重要,至于本文指出的一些瑕疵,相信会
随着命题技术的改善和成熟而得到纠正。参考文献
[1]周京昱.“刀下留文”:以《越野滑雪》为例试述阅读文本的删改之惑[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
[2][3][4]杨仁敬.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9,28,30.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6.
6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