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四方食事》有感
《四方食事》分为口味、切脍、河豚和野菜四个小节,是汪曾祺所作的一篇散文随笔。
汪曾祺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中写到,“我的散文大多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尔后,我读完《四方食事》,合上书本,闭眼回味课文内容,没多大印象。接着再看,决定细细品味一番,文中写各个地方食物简单而素朴,没有浓妆墨彩的写食物的做法、营养价值或吸引人的特,比如“中国不少省份的人都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基本上都以平淡的口吻道出各个地方饮食的风俗习惯和口味的不同喜好,以概括的方式点出差异。像一个简单朴实的普通老百姓,展现在人们眼前很普通却受大家喜爱。所谓文采不雕琢,简明扼要。“口味”小节的最后一句“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体现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让读者在轻松闲情中感受恬淡的食物口味,也间接穿插文化元素,把“吃和用”轻松的糅杂在一起,使读者易于接受,而不是说教式或普遍育人的风格。并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能善于用自己的嘴去品尝,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身边的文化气
息,达到时时关心身边的事物以及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总之,作者对“食物”的口味,能做到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这就是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切脍”中记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和“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脍是什么?”等只言碎语,从历史空间来分析,这些都是对“切脍”的跟踪式记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记录。作者依据史料,追溯到切脍最先有历史记载到近代记录再到今天的流失,最后以“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简单结尾。看似简单的直接叙述,其实间接抒发了作者的一种遗憾的感情。流露了对世事变化的一点点无奈。作者多半在吃言吃,间或讲点人情故事,也是别有情趣。“河豚”中讲述“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命案,“谋杀亲夫”。“”、“淫妇”在游街示众后,同时决。毒死亲夫的东西,即是一条煮熟的河豚。因为是“花案”,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鹄立伫观。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淫妇都蠢而且丑,还是个黑脸的麻子。这样的命案,也只能出在江阴。”所以导致“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由此读来,让读者有一种既好奇有害怕的心理活动。也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累以及充满热爱之情。文中最后提到“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荠菜、马兰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鹄怎么读
整篇文章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品读汪曾祺的《四方食事》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