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立人学校九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sxl)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无从书以观               (2)以是人多以书余     
(3)闭户读书                (4)
鹄怎么读2.下列语句中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无从致书观  徒有先生    B因:得遍观书        罔不势象形
C悉:焚常所为文    如外人      D为:一时学者竞效苏氏文章  乡身死而不受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
(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4.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有亭翼然于泉上              (2)醉翁之不在酒   
(3)心窃之                        (4)学者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中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名:之者谁      不能其一处        B 之:山水乐        名者谁
C窥:从竹缝中向外而  镜自视          D 于:二小儿戏沙上  泻出两峰之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三)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②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④。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选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节选) 
注:①营溪:即营水,河流名。②抵:击拍。③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 “敲”;倾斜。④洄悬激注:洄(hui),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⑤逸民退士:指不为官的隐者扣归隐的官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柔梢风                      (2)汗出背 
(3)皆怪石                    (4)不可
2.下列语句中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乍:波明  冷光之出于匣也        B然:为之怅      若听茶声
C 始:冰皮解  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D若:此溪在山野  为佣耕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满井春?突出了满井初春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从两文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四)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
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
(1)长跪而之                  (2)寡人矣 
(3)臣亦尝以兵魏昭王          (4)王非战国守之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之:夫专诸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
B.尝: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以兵说魏昭王
C.于:休祲降天          时宿
D.若:士必怒            王无兵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五)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霁:雨后或雪后转晴。李芥(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钦(hē):通“喝”。
1.解释下列加点的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有此人
(3)万山载雪,明月之              (4)坐久清
2. 下列语句中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有子存焉          B上下一白      一抚尺而已
C 而:义不杀少而杀众   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D为:声为寒威所慑  山峦为晴雪所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1.答案:(1)得到(2)借  (3) 更加  (4)已经
2.C
3.(1)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4.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
启示: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附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参加进士考试,又参加及特殊才学的考试中,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下笔立刻就能写成数千文字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