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精练
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精练
(一)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殆所谓之不祥也?
(2)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答案】
(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不祥吧?
(2)国家有三种不祥的情况,这个不在其中。有贤能(的人)国君却不知道,一不祥;知道(贤能)但是不用,二不祥;任用但是不委以重任,三不祥。
【参考译文】
齐国的景公出去打猎,上山时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回去后,叫来晏子,问他道:“今天我出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看见蛇,大概这就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的情况,这个不在其中。有贤能(的人)国君却不知道,一不祥;知道贤能但是不用,二不祥;任用但是不委以重任,三不祥。所谓不祥,就是像这种情况。今天上山看见老虎,(那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看见蛇,那沼泽是蛇的巢穴。去老虎的家,去蛇的巢穴,看见它们,怎么叫不祥呢?”
(二)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对曰∶'吾始下钓,垂一纺之饵,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子思喟然叹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1)吾始下钓,垂一纺之饵,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
(2)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答案】
(1)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条鲂鱼做诱饵,它经过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了啊。
(2)鳏鱼虽然难得,因为贪心死在诱饵上;学士虽然懂得道理,因为贪心死在俸禄上啊。
【参考译文】
子思(人名)居住在卫国,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一条鳏鱼,那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他道:“鳏鱼,是鱼中难以得到的鱼啊。您是怎么钓到的呢?”卫国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只鲂鱼做诱饵,它经过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了啊。”子思感慨叹息说:“鳏鱼虽然难得,因为贪心死在诱饵上;学士虽然懂得道理,因为贪心死在俸禄上啊。”
(三)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注】 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1)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2)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答案】
(1)我,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天下着想要爱惜生命;你是没有才德的人,不值得吝惜自己的生命。
(2)没有才德的人,又怎么会给国家栋染之才自己的衣服呢?
【参考译文】
戎夷 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十分寒冷,他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就和一个弟子在城外露宿。天气越来越冷,戎夷对他的弟子说:'你给我你的衣服,我就能活下来;我给你我的衣服,你就能活下来。我,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天下着想要爱惜生命;你是没有才德的人,不值得吝惜自己的生命。你给我你的衣服。”弟子说:“没有才德的人,又怎么会给国家栋染之才自己的衣服呢?”戎夷说:“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他解开自己的衣服给弟子穿,半夜被冻死了,弟子最终活了下来。
(四)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1)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
(1)长得漂梵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白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
(2)做了贤德之事,要去掉自以为贤德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参考译文】
杨子路过住在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其中丑的地位高,漂亮的地位低。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做了贤德之事,要去掉自以为贤德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五)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日:“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日:“少却,吾恶紫臭。”公日:“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1)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日:“少却,吾恶紫臭。”
(2)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答案】∶
(1)这个时候正好有穿紫衣服进来的近臣,您一定要说∶'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2)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衣服了,在第二天国都内就没有人穿紫衣服了,三天之内这个国家之内没有人穿紫衣服了。
【参考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的衣服,全国都穿紫的衣服。在那个时候,五尺白布抵不上一尺紫布。齐桓公忧虑这件事,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的衣服,紫布太责了,全国的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衣服,无法阻止他们。我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您为什么不试着不穿紫衣服呢?对左右说∶'我特别讨厌紫衣的气味。'这个时候正好有穿紫衣服进来的近臣,您一定要说∶'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齐桓公说:“好的。'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
衣服了,在第二天国都内就没有人穿紫衣服了,三天之内这个国家之内没有人穿紫衣服了。
(六)请翻译下列文言段中的画线句。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日:“仓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答案】
(1)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够与老百姓同好恶。
(2)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3)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参考译文】
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仪节操,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遵守
法度,六亲便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头一样,让(它)顺应民心。'管仲所论的道理很浅显,但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鹄怎么读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是因少姬之事而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的法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