鹄怎么读
秦延宗刻
章太炎《一字重音说》道:“中夏文字率一字一音,亦有一字二音者,此轶出常轨者也,”说的就是汉字的多音字,即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近日北大校长的“鸿浩”,属于多音字的错读。
汉字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还说这个“鹄”,它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第一个读“鼓”,射箭的目标,如中鹄;第二念做“胡”,俗称天鹅;第三它还读作“贺”,是“鹤”的通假字。如把“鸿鹄之志”读成“鸿鼓之志”叫误读,念作“鸿浩”就是错读了。
中国的汉字就像盖房,房子年年盖,但很少拆,所以越来越多,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讲“锢”字,锅釜漏水,用锡铅塞住漏洞叫锢,后来出现竹木的桶,桶上有“箍”,于是由锢延伸到了箍,文字由此代代递增。《说文解字》收单字9553字,重字1663字,总共一万多字。到清代《康熙字典》,时距一千多年,汉字总量已经达到47035字,时间又过了二百多
年,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单字已超过5万字了。
在这5万多的单字里,根据中小学课本及文言文,山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有《多音字辨析》一书,收了700多个并不十分生僻的多音字,虽然不是太多,若翻检一下会发现,错读误读人人难免。
多音字一种是声调略有变化,那些是播音员必须注意的,像“一骨碌爬起来”“花骨朵儿”,都读作“估”,而“骨气”读作“鼓”。
还有一种带有方言性质了,像“哪”字,它有四个读音,其中之一读“nai”,比如说“你是哪班的?”“哪些人参加”。“哪”还读“ne”,《西游记》里面的“哪吒”,“吒”读作“渣”。
如艾草,一般人读不错,“方兴未艾”也没问题,然而“自怨自艾”突然变音了,读作“自怨自义”。
而且还难在本来很简单很熟悉的字,竟然是多音字,而且一读准“请君入瓮”。如“虚与委蛇”,蛇蝎之“蛇”谁人不识?然而这个“委蛇”同“逶迤”,读音也读作“委宜”,对人假意应酬就是虚与委蛇。再如唠唠叨叨,都念不错,但文一点儿的词“叨教”“叨扰”,这里却读作“涛”。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这多麻烦呀,说些大白话算了。由此想到一次在英国采访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有翻译在旁,等采访完了翻译说,教授的语言太讲究了,引经据典词美句佳,让人钦佩。这是什么?这是学识,这是素养学养的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常常体现在科学的进步、文化的高度上。华夏民族之所以五千年屹立于世界之林,是因为有这么缜密的文字,才能创作出这么多世界级的诗词文学瑰宝,至今“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后说一下北大校长读的这个“鹄”字。俗话讲认字不难,读那半边。这是一个汉字常识,之所以校长
读错,他是按照常理猜的,因为凡单字里面有“告”字的,几乎都读“浩”,如浩、皓、晧、澔等。但是,认字读字不能靠猜,一猜准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