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诗经·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别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望月情怀、羁旅情思、人生哲理;政治失意与乐观人生;生死离别与人生沉浮之叹。深入理解这四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抓住《春江花月夜》中的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体味诗歌中的意境、哲理、情感,鉴赏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诵读《将进酒》,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领悟诗人“狂瞅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复杂情感;诵读《江城子》,赏析词中抒写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从诗词的语言形式、音律特点与情感表达角度,指导学生诵读背诵。
教学难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诗歌内在情感的品味,诗歌的抒情方式鉴赏。
《诗经·秦风》
一、导入:背诵《芣苢》,说说其篇章特点。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明确:①重章复沓式结构,一唱三叹。在不断重叠中,产生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劳动的喜悦心情。②动词的变化,表现从采获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
二、《无衣》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三、初读感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歌情感,揣摩诵读的语气与节奏。
英壮1.学生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在诵读中进行点评(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读懂诗歌。
修:整治裳:下衣,此指战裙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明确:
语调——慷慨激昂、深沉豪迈、乐观必胜
三章节奏可以处理为:
由沉缓慷慨到昂扬有力;由深沉激愤到山呼海啸、一呼百应;由勇武坚决到排山倒海、声浪滔滔。
2.教师范读
明确,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无法呈现山呼海啸,排山倒海、万众一心的英勇气势,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四、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诵读处理的原因: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展现出同仇敌忾、一呼百应的现场感,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强烈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1)“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2)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3)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3.小组讨论:第二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第一章的简单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4.“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明确: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
5.“与子同裳”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
6.“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