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宣教|“超声引导肌筋膜松解缓解难治性疼痛”
难治性“胃痛”到疼痛医生来帮忙
◆◆◆
刘博士是上海一所著名高校的法学博士生,自小属于“学霸”一族。由于繁重的学业任务、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和“老板”的厚爱,刘博士经常要长时间工作,加班加点已成了家常便饭。由于太大的学习压力和饮食不规律,刘博士常常会感觉胃部不适。特别近半年来出现明显胃痛症状。常呈晨起胃绞痛,伴随恶心、呕吐,疼痛难忍时甚至无法直立。入睡后也多伴有疼痛,身体需侧卧蜷缩。刘博士去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同时大量服用了奥美拉挫等抗酸药,并曾于外院消化科住院,但仍病情反复,未见好转。
由于胃部疼痛影响正常吃饭,刘博士体重骤降,一个月内瘦掉十几斤。此后刘博士逐渐注意到疼痛时腹部紧绷,严重时犹如铁板,紧绷处即为痛感明显处。通过自己用力按摩,将紧绷之处慢慢揉开可减轻疼痛。后曾于外院经过一月余的针灸和推拿后,疼痛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时常隐隐疼痛,次数频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经人介绍,心灰意冷的刘博士慕名到了仁济医院南院疼痛科。经医生触诊后确定有腹肌激痛点,于是为其做了针
对腹部肌筋膜激痛点的超声引导下肌筋膜松解。经过数次并配合脊椎矫正手法后,腹部疼痛的程度和频率都明显减轻,刘博士总算能够静心钻研学问了。
什么是肌筋膜激痛点?
肌筋膜激痛点通常被定义为肌肉中有压痛的可触摸结节,它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关键特征。临床数据显示有30%到85%的疼痛患者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关。肌肉内神经肌肉连接处的功能障碍引起其所控制的肌纤维保持持续收缩状态,形成此肌纤维的微痉挛。肌筋膜激痛点实际上是这些微痉挛的集合团块。触诊时会发现沿肌肉走行的绳样条索,称为紧绷带。肌筋膜激痛点常常由长期保持静态姿势、急慢性肌肉过度负荷、重复性劳损,以及应激或者情绪诱发的肌肉紧张等因素引起。肌筋膜激痛点部位的肌纤维保持持续收缩,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受损,使代谢废物堆积,从而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
展开全文
如何缓解胃痛肌筋膜激痛点的历史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心肺病学医院工作的珍妮特.特拉维尔医生观察到整个医院内的许多心肺病患者都有非常相似的疼痛主诉,这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她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患者可能患有威胁生命的心肺疾病,但是颈、肩、背痛却是他们的常见主诉。让她感到沮丧的是这些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现存疾病的客观证据解释。在进行体格检查时,特拉维尔医生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在其骨骼肌中都有孤立的压痛点。当按压这些点时会激发患者的疼痛主诉。特拉维尔开始了对这些压痛点的终身研究,并把这种压痛点命名为肌筋膜激痛点。在其所编写的《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碍:激痛点手册》中详细记载了关于激痛点的知识。特拉维尔也曾因成功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腰痛而成为白宫医生。
肌筋膜激痛点有哪些临床表现?
激痛点根据其活动性可被分类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潜在性和活动性。活动性激痛点会自发产生肌肉特定的牵涉痛模式,而潜伏性激痛点不会自发产生疼痛,但会引起僵硬、活动受
限和肌肉软弱无力。此外,激痛点能够产生通常与肌肉系统不相关的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激痛点活动产生的运动和感觉传入异常并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而产生。这些其他症状包括:麻木或麻刺感、视觉紊乱、平衡问题和头晕、过度流眼泪、咽喉痛、胃胀气、胃灼热和呕吐,以及妇科疾病例如痛经等。由于对肌筋膜激痛点的牵涉痛模式和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普遍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确定患者的疼痛来源和给予针对性存在困难。
肌筋膜疼痛的方法:
1
---药物
药物是肌筋膜疼痛的基本方法,并用于睡眠障碍、抑郁等合并症。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曲马多、肌肉松弛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等。
2
---物理
物理是肌筋膜疼痛的重要辅助方法。首要目标是通过灭活激痛点恢复肌肉的正常运动功能,然后增强肌力,同时训练正确的姿势习惯。常用的方法有冷喷和牵伸、缺血性按压,以及性超声、经皮电神经刺激等物理因子。
3
---肌筋膜松解术
当疼痛严重或者保守无效时,可以考虑肌筋膜松解。通常是由医师使用穿刺针来物理性打断激痛点微痉挛的肌筋膜松解方法,同时可以局部注射消炎镇痛和营养液以消除局部炎症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并减少术后疼痛。超声引导技术可以将针准确置于目标肌肉内,从而增加了肌筋膜松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射频镇痛术
脉冲射频是一种以高电压传递能量以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已有研究显示,当应用于肌筋膜疼痛时,脉冲射频具有比传统更长久的镇痛效应。
5
---肉毒素注射
肉毒杆菌毒素正被更多的用于肌筋膜疼痛的,因为它能够防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末梢释放从而缓解肌肉痉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