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极简主义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被技术所,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进而提出要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目前,豆瓣小组数字极简主义成员数量已数万,这说明其理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网络隐居生活也有大隐、中隐和小隐。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为了戒网瘾而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其为大隐;为了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留下明显观点和态度,诸如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
或是内潜水等做法,若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或可称作小隐;在保持最低限度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尽管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试图用自觉自律的理性来对抗,但可能很难挑战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算法秩序。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便个人在使用APP时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不留下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并不需要获得这些就可以实现精确画像,因为他们的追踪并没有与具体的个人相对应,而是与手机的设备ID捆绑在一起。但是,不能因个体力量小,难以改变现状,就否定日常实践和微观行动的积极意义,其价值恰在于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全社会表明,网络隐居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一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也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变化。202151日开始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是我国首部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旨在规范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顽疾,为用户的网络隐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样,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意识到,保护用户隐私与
企业长远利益并不相违背,相反会赢得更多用户的尊重,给自家产品带来更高的声誉和信任度。此种良性互动将有助于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持续改善向好。只有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中国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取材于李韬、李睿深、徐偲骕、姚建华等的文章)
材料二
人们对数字极简的渴望背后,是电子设备时代名为数字囤积的行为和症结。数字囤积早期出现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指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囤物癖在数字空间中的延伸。我国学者将数字囤积定义为随着社交媒体中数据数量激增和保存数据的成本降低,用户出现的无差别保存数据且不愿意删除数据的行为。在网络社交媒体中,一些网友会自称数字仓鼠北京时间不到点阅读答案,以这种形象的方式描述个体在数字空间囤积、照片、文件和软件等数据信息和材料的行为。
囤积行为是一种有意和无意行为的混合,既有工具性的考虑和情感性的需要,也可能在无意中不断进行累积。
信息及资料的囤积往往建立在数字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工具性目的之上,如电脑中收集留存的工作文件、学习资料、课堂笔记,以及社交媒体上收藏的各类教程和攻略等。在此过程中,电子设备成为人类的机械大脑,将一时间来不及处理的内容交给体外设备保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脑的负担。
情感和记忆数字囤积的代表性内容是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人们不舍删去的数字痕迹。这类数字物往往承载着回忆和情绪,可被视为自我的延伸。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有目的的数字囤积行为,每天浏览并处理大量数字资料的个体有时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囤积大量数字物。在加速的社会和过载的信息流中行走的个人就好像在海边浪潮里漫步的旅人,即使并未刻意捕捞什么,但身上的衣衫仍会被打湿并变得沉重。
既有研究认为,错失焦虑是引发青年体进行数字囤积的关键因素。囤积是个体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往往害怕错漏和遗失,需要赶紧码住信息,以免将来需要用的时候不到。与此同时,人们又从中获得了一种自己合理利用了碎片时间的快慰,并在飞速疾驰的信息中实际获得了一丝安全感和对
日常生活的掌控感,仿佛握住手机,就像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的信息都握在了手中。因此,即使网上冲浪时遇到的部分信息和资源在当下不会被立即使用,但仍会被人们收藏和保存下来。久而久之,新的信息不断堆叠在旧的信息之上,收藏者甚至也会忘记自己保存过哪些资源。一些网友常用在收藏夹吃灰的自嘲方式来表示这种对数字资源囤而不用的行为。
大量的数字囤积物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压力来源:布满电脑桌面的文件、告急的手机内存空间、重点失焦的收藏夹……过载的囤积物使数字生活变得混乱,造成新的失控。大量的数字资源躺在收藏夹中吃灰,繁杂无序的文件干扰着正常检索和使用,膨胀的垃圾数据影响设备的运行。基于此,数字资源的整理和利用愈发成为数字时代所需的媒介素养之一。
此外,日益进步的数字存储手段可能正在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和记忆习惯,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体外设备。大脑不再需要活跃地记住与回忆,因为在数据的辅助下人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获得具体的、明确的数字资料去佐证这段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在数字存储技术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数字材料并非记忆的原本,不能取代人类的记忆,而是辅助记忆的工具。学会在庞杂的数字囤积物中进行整理和取舍,不被数据捆绑,给自己一些留白的空间,或许是数字时代人们的一堂必修课。
(取材于齐臻玅的文章)
【小题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关系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理念。 B.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继出现的类似理念。 C.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同一理念带动的社会实践。 D. “数字极简主义”的理念带动了“网络隐居”社会实践的出现。
【小题2】
1.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脑中收集留存的学习资料和社交媒体聊天记录属于不同类别的数字囤积物。 B. “数字仓鼠”一词源自网友对那些具有“数字囤积”行为的网络用户的戏称。 C. 日益进步的数字存储手段只能辅助人类记忆,数字材料并不能取代人类记忆。 D. “数字囤积”行为对于人类的工作和记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小题3】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可以自我保护,但无法影响整个互联网环境。 B. “网络隐居”行为和“数字囤积”行为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有意识做出的。 C. “网络隐居”的三种类型中,“大隐”相比较而言会更符合“数字极简主义”。 D. “数字囤积”行为能帮助网络用户杜绝信息遗失,从而为其消除了工作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