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记叙文阅读——2023年初中语文挑战满分全优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记叙文阅读
艾草,香如故
肖朵朵
①每当院子里那丛野生的迎春花爆出第一朵灿黄的小花时,我就知道,采艾叶的时节到了。
②在那个几乎没有零食的童年,当我的上下牙齿终于可以沉溺在柔软、香甜的艾草米果中,那些柔软中丝丝缕缕牵扯出的艾叶会在我的口腔里跳舞,让我因冬天阴寒而凝滞的血液开始温暖地奔腾起来。妈妈说过:“艾草米果是养胃的。”
③阳春三月,妈妈带着我们三妹走五里路去城郊采艾叶。直到现在,闭上眼睛,我仍能想
起城郊那马尾松林拂过的松香,那时天上有一两只飞鸟掠过。我们把细嫩的艾草叶尖掐下以备做米果,绿汁液染上我们的指尖。懂中医的妈妈轻声念叨着:“艾,在《尔雅》里叫冰台、艾蒿,在《名医别录》里叫医草,在《中药大辞典》里叫艾蓬、香艾……”这些富有草木气息的名字美得如此纯净,就像此时天空里大朵大朵的绵软白云。
④艾的气息萦绕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夜晚,我把双脚浸入艾草水中,让热气沿着穴位一路上扬。我在氤氲的热气中,走进艾草编织的大千世界。《诗经》中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道出古人对艾的炽热依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屈原在《离骚》里说:“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讲述古人将艾缠绕于腰际,甚至比高洁的幽兰还惹人亲近;孟子更是直接宣扬艾叶的治病疗效:“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些叙述,像夏夜轻灵的萤火虫一样,在我的脑子里飞舞。只因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总是一边帮我悬灸,一边将这些向我娓娓道来。
⑤点燃的艾灸,升起一束笔直的青烟,慢慢弥散,燃烧艾条的热气暖暖地渗透进皮肤。我也这样为我的孩子做艾灸。生命的轮回和传承如此微妙,竟然是这不起眼的艾草,教会了我外婆熏禳毒气、教会了我母亲强身健体、教会了我祛病延年。不知道,我的儿子以后会
不会喜欢艾,他生命中还会不会有艾相伴。但我一定会告诉他,艾是这片厚重土地上平淡而执着的存在。而他或许还会记得,年少时艾灸的热气像羽毛划过身体,淡淡的,暖暖的,犹如母爱。一如我边帮他艾灸边念着自己写的小诗:“在袅袅的艾烟中,你睡着了,你不知道,我坐在你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⑥那年春天,我们开车回到故乡,回到故乡那片我小时候采艾叶的马尾松林。我们下了车,雨下得又轻又软,墨绿的山全被雨水濡湿成深青,青草簌簌地拱动着生长,一层一层绒毛般的艾草已经布满山野。
⑦雨过天晴时,我带儿子去那里采艾叶。笔直的松树树干直指天宇,山风吹拂,鸟语啁啾,如雾如岚的水汽依旧弥漫在林中,阳光透射而过,碎金点点,营造出那个我曾那么熟悉的世界。光阴流转,一户户人家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四方,好在,我们的根还扎在这故乡的土地上。而那一片片绿茸茸的艾草,总是在那里目送我们、等待我们。
⑧云过高天,正引领我们从天的一头走向遥远的另一头。而我们脚下的艾草,静默不动,香如故。
(选自2022年06月06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选文回忆了与艾草有关的哪些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
2、按要求品析语言。
(1)这些富有草木气息的名字美得如此纯净,就像此时天空里大朵大朵的绵软白云。(从修辞的角度)
(2)但我一定会告诉他,艾是这片厚重土地上平淡而执着的存在。(品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引用了多篇描写“艾”的诗文,有何作用?
4、选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记叙文阅读
北京时间不到点阅读答案
故乡那棵黄葛树
杨辉隆
①黄葛树,是故乡极普通的树。河岸、山腰、路旁、田角随处可见。几人合抱的树干,伸向空中的虬枝茂叶,展示出黄葛树强劲的生命力。夏天里,它撑出一片荫凉;严冬中,它巍然挺立,傲霜斗雪。
②黄葛树是故乡最受人喜欢的树之一。在三峡大坝蓄水前,我们居住的村子随树而名,也叫“黄葛树”。一个村子里住着杨、李两姓十几户人家。两姓人是几代人的姻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小社会。村东头的鸡叫,村西头听得明明白白;村西头的狗吠,村东头就知道来了生人。
③村东头那棵黄葛树是棵百年老树,树身要五六个成人牵手才能合围,树冠如盖,几乎罩住了半个院子。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棵极不平常的树,也是一棵有故事的树。
④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端着猪头,点上香,来到树下敬菩萨。树下有集体的碓,不管哪家舂米都要到这个碓来舂。这棵黄葛树不同于其他黄葛树,到深秋就稀里哗啦地掉光树叶,留下光秃秃的树枝,没了一点生气。而这棵黄葛树,我从未看到它树叶掉光过。
⑤它总是新叶和旧叶交替,旧叶还未掉完新叶就长出来了。我固执地认为,这棵黄葛树,
它用一年四季的青枝绿叶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它用粗壮的身体给我的成长遮风挡雨;它伸向远处的枝干,送我离家远行……
⑥夏天,村子开大会,都是在黄葛树下开。村会计在广播里一出通知,男女老少都会慢条斯理地往黄葛树下聚。上了点年纪的男人,有的摇着蒲扇,有的端一杯老荫茶,有的拿着叶子烟杆。中年妇女们少不了拿着鞋底,以便利用开会的时间纳鞋底。年轻姑娘们则拿着花绷子绣还未绣完的花,为自己出嫁做准备。队长讲得唾沫四溅,虽无人说话,但绝对不是鸦雀无声。烟锅叩地的邦邦声,纳鞋底拉线的唧唧声,声声入耳,但队长照讲不误。特别是那帮妇女,总算逮住了机会——纳鞋底、绣花和开会两不误。
⑦早些年,我有个幺舅爷就住在黄葛树下的庄屋里(临时存放未脱粒的稻麦的房子)。他是一个做农活的老把式,性格倔得出奇。除了默默劳作外,一般不和外人交往搭讪,但他唯独喜欢我,还经常给我零食。黄葛树嫩芽是我童年的一道美味小吃,只需把嫩芽放进开水里稍微一煮,捞起后撒上一点盐,就有一股诱人的清香。幺舅爷知道我喜欢吃这东西,就经常给我煮黄葛树嫩芽。幺舅爷活到80岁去世,我知道后,悲伤了好一阵子。其实,在我们村子,幺舅爷不算高龄,活到80岁以上、甚至90岁以上的老人多得很。黄葛树就像那些去
世的、在世的老人一样,既不娇贵也不传奇。它身板高大,粗壮的茎干撑起的树形,像极了老人展开的双臂。特别是春日里,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充满着生机与力量。而那密集的枝杈,像一只只粗糙劳作的大手,大枝横伸向金黄的稻田,小枝斜出至葱绿的菜畦。
⑧我和这棵黄葛树有着极深的缘分。记得16岁当兵离开村子时,我穿上不合体的军装,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到黄葛树下去和它告别,后来写信也屡屡询问黄葛树的情况。据说父亲还当着人嗔怪:这孩子别的不问,单单问一棵树!但他回信还是满足了我对黄葛树的关心:树很好,政府还贴上了“名木古树”的牌子,成了被保护的古树。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棵树和我是有解不开的缘分的:小时候逃学、捉迷藏,以及做了错事害怕父母打骂躲藏,都没离开过这棵树。每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也都会来到黄葛树下,听微风吹拂下树叶沙沙的声音,像是在悄声安慰我;困了,我会打一个盹,这悦耳的沙沙声,像是在守护我安宁的梦境。后来因三峡工程建设,整个院子搬迁,这棵黄葛树被市政园林部门费了很大工夫,才将它搬迁到县里新建的乔木广场,也算为它到了好的归宿。这棵黄葛树也不负“救命之恩”,没过几年,就在乔木广场再次生机勃勃起来,重新尽到了为市民们遮风挡雨的义务。
⑨现在,当我每次走近它,都会在它的面前伫立一会儿。摸摸它粗糙的枝干,在心里和它说几句话。而它照旧静穆挺立,像一个武士,迎接我的到来……
5、请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黄葛树深受村民喜爱,村子得名→①→黄葛树下召开大会,村民忙活→②→黄葛树见证“我”当兵远行,缘分极深→黄葛树被搬迁到新广场,依旧守护
6、文章语言优美、亲切自然,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我固执地认为,这棵黄葛树,它用一年四季的青枝绿叶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它用粗壮的身体给我的成长遮风挡雨;它伸向远处的枝干,送我离家远行……
7、阅读链接材料并结合文章第③段选文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检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
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别了,我的蟋蟀们!别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
8、本文着笔于黄葛树,却在第⑥⑦段中大篇幅描写村民开会和幺舅爷的情节,是否偏离主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记叙文阅读。
诗意的庆云
刘月新
①庆云是一座年轻的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河北境内划入山东。听老人讲,新县城选址位于四个自然村的中间地带,整个县城都被枣树包围。尤其是城北有棵1700多岁的“唐枣树”,阅尽沧桑仍很茂盛。
②上小学时,放了秋假,母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到新的庆云县赶集。来到县城,买过、吃过
什么,我已记不清了,但百货商店、供销社、饭店、照相馆这些高大的建筑,气派的门楼,还有宽阔的街道,却让我眼界大开,至今都还记得。临街建筑的院中院后、路边池旁、空旷的平地上,长着很多枣树,有的从院墙上探出一条枝,有的干脆躲在房后。一树一树的小枣像玛瑙石红里透亮,低处枝上的,随着风摇树枝轻轻摆动,伸头过去就能叼到一颗。
③毕业后,我回到庆云,迎接我的是一座小而朴素的城,小时候的新鲜感已经荡然无存了。当时城里最大的一座楼,是位于县城中心的二层楼“贸易中心”。最长的一条街,是县城的中心街,一头连着田地,一头连着民房。205国道穿城而过,南方或胶东的人经过此地去北京时,常互相提醒:快进庆云县城时,赶紧点刹车,否则你就出县城了。
④县委大院的西南隅,有两排几百岁的老枣树,它们用油油的绿、醇厚的香、深艳的红和满口生津的甜,撩拨着人们的感官。工作生活在枣树的世界里,我有时候觉得,枣树完全称得起庆云的“县树”。
⑤这一带的枣树是金丝小枣树,耐干旱、抗盐碱、寿命长,百姓称它“铁杆庄稼”。枣树可成林,可间作,收入多,又美观,自古就有“六月荷花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赞词。
⑥待得时间长了,我发现庆云人灵活又务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就有农民下关东磨剪子抢菜刀,顺便把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百货带上,很受当地人欢迎。“货郎”们尝到了甜头,带去的百货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全,队伍也一天天壮大,到县里建专业批发市场时,庆云的“货郎”队伍已很具规模。几万人的销售队伍把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源源不断带回庆云,再把庆云的特商品销往各地。庆云很快成了一座商业气息浓厚的新兴城。
⑦在县城北海公园,有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雕像左手捻须,右手握卷,目光深邃,眺望远方。他是李之仪,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著名词人,庆云人。“他”的耸立和远眺,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诗情。2018年秋天的“李之仪诗歌节”,让各地的诗人作家集聚于此,为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词”寻根溯源,为才情词人树碑立传。李之仪和“诗歌节”赋予了庆云更浪漫、更恒久的诗意。
⑧如今的庆云县城,宽敞的街道纵横交错,办公区、生活区高楼林立。小型公园、边角绿地遍布城区,梧桐、白蜡、栾树、银杏、合欢、海棠等联袂充当护路天使。年轻的庆云,诗意的庆云,我已经把我的根扎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