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秀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胆怯是什么意思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优秀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