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钱之光念纺织行业优秀文化
作者:琳庆生
来源:《纺织报告》 2013年第2期
    文/林庆生(原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厅长)
    我读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钱之光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虽然没有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但我的全部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钱之光领导纺织工业部的30多年来度过的,也可以说我是在纺织行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如今早已年过古稀,回忆往事,甚至在梦境中出现的人与事,大都与纺织有关。因此《钱之光传》加深了我心中对中国纺织工业无限的思念和爱。
    中国纺织工业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源于一百多年前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外国资本抗争中生长,磨练出坚毅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则与钱之光长期主持纺织工业部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科学、求实的思想、工作作风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我仅就所了解的和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讲一些感受。
    一、心怀人民衣着,全心全意为人民
    1949年10月19日,钱之光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主持全面工作。当时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全国棉花产量只有890万担,仅为1936年最高年产量1700多万担的52.4%,棉纱产量180.3万吨,仅为1933年最高年产量的73.7%,棉布产量18.9亿米,仅为1936年最高年产量的68%。在全国5亿人口中,城市平均每人棉布消费只有2.33米,农村仅有1.67米,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钱之光是背着这样一个千斤重担上任的。也是满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衣被天下”之心上任的。为此他提出了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的三个战略重点:一是纺织机械。二是棉纺织,适当建设毛、麻、丝。三是化纤。就在这个指导方针下,在全国纺织行业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的高度责任感融化在每个纺织职工的心中。“纺纱织布为人民”、“一寸纱布一份心”等美好的言语表达了全体纺织职工的心声,几乎持续了数十年。广大纺织职工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有的甚至不顾牺牲个人利益,无私无畏地为纺织事业贡献了一生。
    建国后,江苏原有的无锡、苏州两家规模较大的生产棉纺、麻纺机的机械厂都转产非纺织机械,因此,省内已基本没有像样的纺机工业。为了响应纺织工业部的号召,为全国纺机配套,常州将民生布厂等9家小型棉纺织厂改组成纺织仪器厂,大成一厂、二厂机修车间合并组建常州纺机厂,苏州苏纶纺织厂将厂办的一个钢铁厂转为纺机厂,南通、泰州、江阴等地纺织厂支援了一批技术工人,组建了一批纺机厂。全省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纺机工业。最早从生产黄麻设备开始,从软麻、梳麻、并条、粗纺、织造到缝边制成麻袋产品出厂的成套黄麻加工设备,是全国生产最早、设备最全的地区,当时
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产品需要,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生产棉、涤/棉、中长纤维、丝绸、针织的印染和后整理到验布、卷布、包装出厂的成套设备。具有代表性的是1975年承接国家试制国内第二代74型全程印染设备获得成功。还积极为国家重点工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项目配套,推动了全省纺机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70年代后期,围绕纺织工业发展“针、毛、化”和改造棉纺设备的要求,相应生产了各种型号、规格的纺织机械,为改革开放后30年纺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棉纺织是国家在第一个5年计划时期,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纺织工业大发展的重点,钱之光遵照关于“发展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的指示,在5年内争取增加300万锭左右的规模,在组织全国配套生产棉纺设备的条件下,考虑地区之间的平衡,在北京、邯郸、郑州、西安、包头等地,江苏则在徐州、盐城、淮阴、扬州等地相继建设了一批棉纺织厂,这些厂的设备均有纺织部从纺机厂分配供应,而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和熟练工人也由纺织部从全国调派。这样就在我们全省纺织行业,特别在苏、锡、常、通的棉纺企业职工当中,掀起了一股自愿报名、支援内地和苏北纺织厂的热潮。记得1956年我在嘉定嘉丰纺织厂工作,当时全厂大约有二十几名年轻的熟练工人支援郑州纺织厂,欢送时激动、惜别的情景犹在眼前。以后又陆续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安徽、连云港和睢宁等地筹建纺织厂,特别是派了从厂长到技术人员全套人马去徐州建造睢宁纺织厂,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据我所知,全省经省纺工厅统一调配的就有3766名,有的单身,有的全家,把自己一生,甚至子孙都献给了当地的
纺织工业。后来我去过内地不少纺织厂,碰到很多江苏去的人,其中不少年轻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江苏纺织人的后代,至于江苏苏北地区几乎所有纺织厂都能听到苏、锡、常、通口音的人,他们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开花结果、始终如一。
    发展化纤是纺织部三大重点工作之一,也是钱之光为破解全国人民穿衣问题的最大难点。为了响应纺织部提出的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从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纺织行业一方面积极配合,支持纺织部建设南京化纤厂粘胶项目,另一方面根据江苏具体情况,提出了“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展小化纤”的思路,以棉纺织老厂带动新厂的办法,如南通合纤厂、泰州合纤厂和无锡、常州合纤厂等,搞了以涤纶和锦纶为主要品种的合成纤维,虽然规模比较小,但当时70年代江苏市场上化纤织物的供应都来自于这些企业,产品质量也比较好,深受人民的喜爱。70年代后期,纺织部在仪征建设大型化纤企业,引进国外成套涤纶项目。江苏则倾尽全力,省委一方面派出得力的领导干部,包括当时的省纺工厅副厅长张耀华同志等,另一方面从纺织行业抽调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筹建工作,直到1984年12月30日基本建成。
    二、关爱职工、重视人才,充分调动广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纺织工业建功立业
    钱之光1950年3月在国营纺织厂厂长会议上提出实行民主管理,同年4月国营纺织厂全部废除搜身制度,接着私营厂也全部废除了搜身制。同时废除了“拿摩温”制,民主选举生产组长,工厂行政组织实行
厂长—车间主任—生产组长三级领导体制。当时我在嘉丰纺织厂当车间轮班长,班后都要开党政工团碰头会,生产行政上的事情都和大家商量,民主气氛是非常好的。
    针对纺织厂生产劳动条件差,工人人身安全和健康没有保障,纺织部于1951年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要求各地改进空气调节设备,会后多数纺织厂在车间增添了通风降温设施,增加安全防护装置,并新建了职工宿舍、医院、托儿所、哺乳室等福利设施。1953年5月纺织部与纺织工会联合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保护工作会议,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出在工厂中建立安全卫生责任制,改进机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改善通风降温,建立卫生保健网,并建立劳动保护的专职机构。工人们称过去高温闷热的车间,现在是车间里的春天,是第二次解放。那时我从学校分配到厂,住集体宿舍,夏天休息感到炎热时,就往车间跑,真凉快。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工资改革,规定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实行计件工作制。我在公私合营嘉丰纺织厂工作,上面讲的都实行了,还办了幼儿园、职工医院和职工业余学校,文化低的(小学以下) 工人休班时全部进校学习,使工人都能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再有,工厂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跳舞厅、乒乓球室、足球场,大礼堂每两周放一次电影。职工放工洗澡后换洗衣服编号放在工房宿舍门口,天天有人收,洗好后放在原处。过去我的衣服上面都有工号标记,如果保存到现在也是历史记载,可惜我没有这个意识,早就把它丢了。
    由于以上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当时纺织部和
全国纺织工会组织的增产节约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并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他们努力钻研技术、改进操作方法、创造了许多新纪录,如: 《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等。江苏无锡庆丰王爱宝、朱盘英、陈美华等人创造了“无回丝接头法”,丰富了郝建秀工作法,看台率普遍提高,由一人管200、400锭提高到600、800、1000锭,皮辊花全省从1.5%降至0.85%。1957年无锡振新纱厂穿筘女工章瑞英将单人二刺穿筘革新为单人四刺穿筘法,日产量提高到5.67轴,创全国记录。1959年江阴利用纱厂陈小妹创造的“游梭工作法”在全国普通织机操作比赛中获全国第一名。70年代无锡二棉织布挡车工查正南创造出快速接头法。与此同时还涌现出常州的叶慧英,苏州的陶彩娣、汪兰英、汤银珠,南通陈素珍等一批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成为纺织工人的共同财富。记得我50年代在嘉丰纺织厂工作时,厂部专门设立了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负责人和合理化建议负责人、直属厂长领导。前者专门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保障工人的安全,后者专门发动职工针对生产薄弱环节提合理化建议,提高生产水平,根据每个建议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奖金发给个人。这充分体现了党对职工主人翁地位的重视和切身利益的关爱。当时在工人中常听到一句话:“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确是工人在实际生活体会中发出的肺腑之言。
    当时纺织行业不仅非常关心广大职工众,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也非常重视。钱之光在建部之初,从上海等地调集一批各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司局的干部队伍。对于技术上有建树的人常记在心,总想予以重用,其中有些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应有的冲击,钱老总是在运动高潮过后,仍给他
们布置适当的任务,让他们感到组织的关怀和信任,继续兢兢业业地安心工作。钱老领导纺织部32年,在这个时期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在干部问题上经常发生“左”的偏差,让他十分为难,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爱护干部,贯彻党的干部政策,保护了一大批技术业务干部和党政干部,并敢于把所谓“有争议”的人才提拔到部级和司局级领导岗位。正因为这样,纺织部的干部到省市工厂指导检查工作时都能得到业内同志的尊重,因为他们工作认真,精通业务,基层同志都能如实汇报,介绍情况。我听到基层同志讲,部里来的人都是内行,讲求实际,对他们说不得半句假话。因此,纺织部干部下来,大家都非常尊重,也是很欢迎的。受纺织部的示范和影响,江苏纺织行业也非常重视各类专业人才,苏、锡、常、通纺织老厂多,专业人士也多,公私合营后原来被资本家重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都在原岗位工作,继续受到重用。1954年成立省纺织工业局(厅) 时,从工厂调了一批各个行业的高级工程师,在专业处工作,当时在业内尊为技术权威,各市纺织局也都有一批技术业务专家,各厂也这样。如我在嘉丰纺织厂(省纺工厅直属厂) 工作时,当时分管生产技术的厂长杨焕烈就是原来私营厂的厂长,日本东京高工留学生,精通纺织技术和管理,纺部、织部工程师、各科室、车间的科长、主任不少都是原来的老职员,他们在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人把一生献给了工厂,60年代嘉丰厂成为全国纺织先进厂,是与他们的作用分不开的。我个人的进步也得到他们不少帮助,至今不会忘怀。又如常州的九丰灯芯绒、益丰昌的卡其、无锡庆丰的双鱼纱布等誉名国内外,都与老专家及以后培养的青年人才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和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常会记起不少优秀的劳模和老专家,他们是我们纺织工业的脊梁,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三、在工作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图虚名,追求实效
    在极左思想的狂流中,钱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显山露水,不务虚名。如时期,各地追求高速高产,盲目提高机器速度,只求多不求好、省,已成为一种潮流,谁不这样做,就是右倾。当时钱之光在西安召开全国纺织生产会议,提出高效率、省原料等科学全面发展的方针,强调经过实验做出正确结论,引导纺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纺织部各司局都按此精神指导纺织业工作,对各省市纺织厅局乃至全行业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江苏省纺工厅多次召开全省生产工作会议,强调多快、好省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产品质量。当时在棉纺织处工作,1958年由严月落处长主持在无锡召开各地市纺织总工程师会议,牟能副厅长到会讲话,着重讲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强调要好中求快求多,也就在这当口,处长经常带领我们下工厂调研,重点抓质量管理。记得1958年江苏省政府在南京朝天宫办了一个工业展览会,显示的成就,省纺工厅经办的纺织展馆,一进门最显著的地方摆的既不是放卫星的高速高产,也不是遍地开花的土纺土织,而是展出了嘉丰纺织厂的优质纱、布实样并配有详细的介绍。此后,纺织部在嘉丰作了深入调研,总结了该厂企业管理经验,突出一条就是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全面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和实事求是、深入踏实、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并将这种经验在全国系统内推广。还有据我所知,我省不少纺织厂为应付大放高速高产卫星,设立了规模比较小的试验车间,投入大量的机物料和部件消耗,将几台织布机的车速开到200转/分以上,专门给领导参观,表示思想开放,不至于受到指责,甚至批判。在期间,有的地方印染厂受到极左思想的影
响,提出印染布不要烧毛、丝光,当时“四人帮”的宣传喉舌称之为革命行动。其实这种违反科学的做法,当地印染厂不少领导和技术人员、工人都不赞成。当时我省江阴等地区发展印染工业,就趁此机会把这些被“革命”下来的烧毛机、丝光机等低价买进,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企业在配套发展过程中得到纺织部有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对江苏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