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生态环境灾害有哪些第2卷第6期
文化纵横原版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是CBS出品的犯罪剧情电视剧,由费利克斯·恩里克斯·阿卡拉和格伦·克肖共同执导,主演为托马斯·吉布森、乔·曼特纳、谢玛·摩尔以及马修·格雷·古柏勒等人。韩剧《犯罪心理》是tvN有线电视台在水木档播出的悬疑连续剧,由梁允浩、李正孝共同执导,洪胜贤担任编剧,主演为李准基、文彩元、孙贤周、李先彬等人。由于美剧《犯罪心理》在中国目前已经更新了12季255集之多,韩剧《犯罪心理》目前只有20集,因此笔者选取了美剧的第一季的第十四集和韩剧的第十二集和第十三集的前半段进行比较分析,这一集更侧重于展现执法者、犯罪者和无辜者三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挣扎,这恰恰是韩剧所擅长的,那么通过这集可以比较好地看出美剧与韩剧在拍摄同一个剧本时的差别。一、叙事模式
(一)叙事节奏把握
美剧《犯罪心理》平均一集讲述一个故事,但是韩剧《犯罪心理》平均1.25集左右讲述一个故事,美剧一集片长45分钟,韩剧则为60分钟一集,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相同的剧本拍摄,美剧的节奏要明显快于韩剧剧情。在《犯罪心理》中由于是情节拷贝式翻拍,在剧本的大框架不变下这两个原因是微乎其微的,tvN在拍摄时一方面想要保留美剧原有的快节奏、强情节;另一方面又要顾及韩国本土观众的思维模
式,所以不得不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删掉一些它认为次要的人物缩减剧情,然后延长主要人物的情节铺垫,这样才能从以往习惯了三两集讲述一个故事的节奏中跳出,但是即便是这样,习惯了观看美剧的受众还是可以感觉到韩剧《犯罪心理》故事情节的拖沓。(二)人物塑造差异
犯罪剧一般由若干个小案件组成,同时由一个大案件作为线索贯穿整季。那么在每集中和案件相关的被害人、凶手和无辜者就会发生变化,但是“主角”——行为分析小组的人设相对稳定,只是在不同剧情中也略有侧重,承担着各自的戏剧功能。《犯罪心理》版本主人公平衡角勇者智囊催化角反角女性搭档
美版(第一季)14集Gideon Hotch Morgan Reid Jacob JJ Elle Garcia 韩版12~13集姜基炯金贤俊李韩安艺珍赵永云刘敏赢何善雨Nana黄
上图为韩剧、美剧《犯罪心理》这一案件中人物设置从图中可以看出韩剧《犯罪心理》的人物设置、情节发展甚至于影片中的台词都是完全相似的,但是在具体的角设定中,我们可以发现韩剧的拍摄时与美剧的人物设置侧重不同。在美剧中连环杀人犯Jacob生活细节的刻画,将美剧《犯罪心理》的核心理念表露无遗——每一个罪犯其实都是社会的牺牲品。
然而这些细节在韩剧翻拍过程中一笔带过,赵永云在观众眼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杀害无数少女的粗俗暴力的精神病,在韩剧中虽然赵永云是反面角的设定,但是他的戏份远远缩水,对抗性大大减少,最
后造成同样一个案件,美剧中看到的是执法者、受害人和无辜者之间的挣扎和不幸,在韩剧中更多的只停留在母爱层面。(三)主要视角选择
内聚焦视角多出现在小说文本的叙事中,在电视剧中并不常见,像《犯罪心理》这种犯罪剧则多利用外聚焦视角来进行叙事,但是外聚焦视角虽然是从外部客观地讲述故事,可对于电视剧而言观众并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美剧《犯罪心理》中可以发现虽然电视屏幕上的信息观众是被动接收的,但是美剧致力于让摄像机镜头转变为观众的“眼
睛”,让观众变为“当事人”。毕竟改变影片的构图角度、焦距深浅与外聚焦视角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反观韩剧《犯罪心理》仅仅将观众当作“旁观者”,不在意观众“入戏”与否。对于电视媒介艺术而言,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媒介的存在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电视剧的播放的完成,不仅是要讲完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有聆听者的存在,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观众参与者的身份是电视艺术传达过程当中所必不可少的,它不同于雕塑和建筑
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欣赏。二、影像符号语言运用(一)叙事性声音蒙太奇虽然说电视剧的制作目前远远比不上电影的制作程度,当然这也是客观条件所造成的,但是可以明显地发现在美剧《犯罪心理》中,即便是声音的处理也是用尽心思的。
在Jean即将走进刑场时,另一地点的Morgen正与同事前往Jean儿子的寄养家庭,因此Jean恳求Gide
on放弃寻自己
儿子活着的证据,此时画面剪切时先将警车汽笛声导前,起
到了暗示Morgen已经来到Jean儿子的寄养家庭门前同时带
来了悬念效果——在这个紧要关头是否能到Jean缓刑的
证据。
摘 要:在近几年的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翻拍电视剧已然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其中美剧和韩剧往往成为我
国翻拍的对象,但是翻拍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今年韩国tvN电视台翻拍美剧经典犯罪剧《犯罪心理》,首播日的收视率成为tvN年度最高,那么韩剧翻拍美剧经典是否真的青出于蓝呢?韩剧翻拍美剧又能给我国电视剧拍摄带来哪些借鉴之处?关键词:美剧;韩剧;《犯罪心理》;翻拍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6-0160-02
跨文化语境中的推理犯罪剧影像美学
——以美韩《犯罪心理》为例
刘美豆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33)
作者简介:刘美豆,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第2卷第6期文化纵横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声画同步的真实感营造、声音延续来使得画面连接更为顺畅,还是利用声音转换来达到加快画面叙事节奏的作用,美剧的《犯罪心理》都运用得淋漓尽致,反观韩剧《犯罪心理》永远都是声音切入切出,完全忽略了声音的叙事作用。
(二)灯光运用
美剧《犯罪心理》以暖调为主,同时注重灯光造型的运用,让观众从光影中重塑人物形象。美剧《犯罪心理》中,Jean的右后侧加了一盏辅灯来营造反差,同时在她的右侧额头形成一片光晕,此时此刻对于Jean而言死刑室其实是通往天堂的路,是她的救赎与解脱,因此辅光的补打使得人物形象显得神圣豁达,反观韩剧《犯罪心理》安艺珍的布光阴影面积较大,人物形象更显压抑沉重,这一刻是以她的死换自己儿子的自由。
比亚迪g5报价及图片
在案件的结尾两版《犯罪心理》均于开头埋下的伏笔所呼应,剧情相同但镜头语言表现有所差异,美剧中Jean的儿子舞台上的两盏追光形成“M”型并以翅膀的样式布光与他身体两侧,观众能够体会到虽然Jean执行了死刑,但是她的愿望得以达成并以她所期盼的方式永远守护在儿子身旁见证他的成长,而韩剧的最后镜头表达则以儿子的近景简单交代,没有美剧拉远镜头展现全境。
(三)画面构图
福建核电站美剧《犯罪心理》中常常给予一些细节特写来进行人物形象的补充塑造,例如:Jacob的纹身,以及夫妻俩的充满爱意的照片来展现这对“夫妻连环杀手”之间的感情不是简单的爱恨,而是相互的慰藉和纠缠,他们是彼此的救赎也是彼此的深渊。但是在韩剧中这些细节特写被全部删去,少了这些细枝末节的铺垫,赵永云的形象就成为了单纯的暴力和性变态。
而在执刑前,夫妻俩时隔十几年后的第一次碰面,美剧和韩剧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在美剧中夫妻二人中间隔着铁网并行向前,而在韩剧中夫妻二人相向而行。前者恰到好处的展现了这对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就像JJ问Jean为什么嫁给这样的丈夫时,她回答“freedom”一样,虽然恨着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的爱也是真的,是他带给她自由,让她从原生家庭父亲的虐待中逃离。但在韩剧《犯罪心理》中,相向而行的夫妻俩让观众感受到的只是形同陌路的恨,缺少了人物的关系情感纠葛。
三、文化内涵隔岸歌曲
文案句子在《犯罪心理》这种情节系列剧中,观众所体会到的是美国普通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考方式,它在揭示社会现实伤痛的同时永远不缺乏人文关怀,它将罪犯描述为社会现实的牺牲品,将犯罪行为描绘成社会现实,这是一种不容忽视又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韩剧还是美剧,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目前为止都是值得我国进行思考和借鉴的,中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埋藏的社会疼痛远远不是一个两百年历史的国家能阐述清楚的,但为何我们总是看着美剧陷入沉思,看着韩剧而潸然泪下呢?如何挖掘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拍出中国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在被本民族接受的同时,如何能更好地传播到是未来电视剧发展思考之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浩.新世纪美国罪案剧叙事类型与文化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
2016.
[2]丁华.符号学视域下《犯罪心理》意识形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6.
(上接第159页)
三、中美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中国第五代导演多成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批导演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的身上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造就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使其着力于采取新思想,新手法来通过不同角度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情感,当他们的创作趋于成熟后,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批导演身上的意识形态,恰恰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形态,符合了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使个体接收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的观点。第五代导演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成为了中国人对外释放感情的代表,从这一角度看,正是意识形态造就了这批导演,造就了中国电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美电影,都正处于发展势头迅猛的时期,但在实质上,中美电影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美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加快了全球扩张的脚步,注重对影片质量的把控以及拍摄理念的创新,最终打造了强大的电影王国;而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没有像美国一样的庞大观众市场,也没有美国电影工业强大的资金技术,但在文化发掘,历史反思,人文关怀上,中国电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表面上看,中美电影的差异是由两国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深
究其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美两国电影辉煌时期都深深地被意识形态所掌控,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指导,正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文化内核的巨大差异,如以美国电影为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集体主义”,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碰撞,也是双方社会阵营意识形态机器相互渗透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宣传。所以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所认为的“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而中美电影中所传播的精神内涵,实际上都是双方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衍生,最终还是意识形态的另类表现,对于拍摄方国家而言,电影所传达的画面是真实的,或者是希望被传播的;而对被传播国家而言,电影内容则可能是不符合实际,带有敌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这注定了在电影批评中,我们要结合电影的创作背景与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进行批评解读,从而窥探电影的精神内核,发掘电影的价值以及它的思想导向。
总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人所创造,用以表达“人”的一种过程,无论在创作,或在欣赏过程中,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在对电影的批评解读中,意识形态是不能被忽视掉的一点。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中美电影自然而然的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外衣,传递着不同的精神内涵。
dnf65粉巨剑参考文献:
[1]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周伟.中美电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探究[J].现代商贸工
业,2016(08).
[3]石卓林.文化差异视野下的中美电影文化产业市场异同性分析
[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7).
16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