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名⾔三⼈⾏必有我师的故事
1.孔⼦的故事和名⾔
⼀、孔⼦的故事1、孔⼦让孩⼦做⾃⼰的⽼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经常会带着⾃⼰器重的⼏名弟⼦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天,孔⼦和弟⼦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个⼩孩⼦在路上玩碎⽯⼦,挡住了这⼀⾏⼈的去路。
孔⼦说:“⼩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孩指了指⾃⼰的⽯⼦堆对孔⼦说:“⽼先⽣,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转过头去看了⼀眼,发现⼩孩⼦搭建的是⼀座城堡。
孩⼦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下⼦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孩⼦名字,⼩孩⼦也如实告诉了孔⼦。在交流中,孔⼦知道了孩⼦才七岁,孔⼦转头就跟⾃⼰弟⼦讲:“这孩⼦如此⼩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师的⼈啊。”
2、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在很久之前,孔⼦路过⼀个地⽅,正巧前⾯有⼀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过去呢,就有⼈掉进了河⾥⾯。
孔⼦的⽔,下去就把⼈给救了上来,⽽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落⽔的⼈家⼈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家的⼀只⽜给了孔⼦的徒弟。
后来这⽚村庄就开始流传孔⼦教导⽆⽅的话,说是:救⼈⼀命还收⼈家的钱财。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传回了孔⼦的⽿朵⾥⾯。
孔⼦见⾃⼰的徒弟还是有些伤⼼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家⼼⾥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愿意去救⼈,这是⼀件好事。这番⾔论没过多久⼜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过抨击的⼈都不再议论了,孔⼦就这样⽤客观的做事⽅法推动了好事。
3、孔⼦解答⼦路的问题。⼦路问过孔⼦⼀个问题:“是否得到⼀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家⼀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刻去实施的。”
⽽同样的问题冉也曾问过孔⼦,孔⼦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直接去实施。”这件事的全过程都被公西华给看到了,公西华很困惑,就问了孔⼦原因。
孔⼦说:“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这个⼈⽐较畏⾸畏尾,做事情不果断,如果我的⾔论能让他勇敢,何乐⽽不为?⽽⼦路这个⼈的性格还是⽐较草率的,他需要别⼈的深切指导,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务。”4、孔⼦学琴孔⼦在学习⽅⾯是很虚⼼,尤为刻苦。
有⼀次孔⼦随师襄学⿎琴,曲名是《⽂王操》,孔⼦苦苦的练了很多⽇⼦,师襄⼦说:“可以了。”孔⼦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练了很多⽇⼦,师襄⼦⼜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仍然认为⾃⼰没有弹好这⾸乐曲。于是,孔⼦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5、两⼩⼉辩⽇古时候,两个⼩孩凭着⾃⼰的直觉,⼀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近,⼀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近,为此,各持⼀端,争执不下,就连孔⼦这样博学的⼈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思考、⼤胆质疑;也说明宇宙⽆限,知识⽆穷,再博学的⼈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境的。
⼆、孔⼦的名⾔1、战国孔⼦《论语》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君⼦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到了壮年时期,⾎⽓正盛,要警惕争⽃好胜;等到了⽼年时期,⾎⽓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厌。
2、战国孔⼦《论语》君⼦坦荡荡,⼩⼈长戚戚。君⼦的⼼地开阔宽⼴,⼩⼈却总是⼼地局促,带着烦恼。
3、战国孔⼦《论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愿意实⾏仁,仁就可以达到。
4、战国孔⼦《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直来回报怨恨,⽤恩德来回报恩德。
5、战国孔⼦《论语》君⼦周⽽不⽐,⼩⼈⽐⽽不周。德⾏⾼尚的⼈以正道⼴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2.孔⼦的经典名⾔和故事有哪些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君⼦成⼈之美,不成⼈之恶,⼩⼈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不改,是谓过矣。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唯仁者能好⼈,能恶⼈。
君⼦欲讷于⾔,⽽敏于⾏。
君⼦周⽽不⽐,⼩⼈⽐⽽不周。
君⼦喻于义,⼩⼈喻于利。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3.孔⼦的名⾔和故事有哪些
孔⼦的名⾔⼠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远⽅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以敬以修⼰以安⼈…修⼰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之命,临⼤节⽽不可夺也。
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君于疾没世⽽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好义。察⾔⽽观⾊,虑以下⼈。
君⼦泰⽽不骄,⼩⼈骄⽽不泰。君⼦易事⽽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之仕也,⾏其义也。⼦谓于产。
有君⼦之道四焉:其⾏⼰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和⽽不同,⼩⼈同⽽不和。君⼦矜⽽不争,⽽不党。君⼦周⽽不⽐,⼩⼈⽐⽽不周。
君⼦坦荡荡,⼩⼈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多怨。求仁⽽得仁,⼜何怨。
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君⼦谋道不谋⾷,君⼦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能⽆从乎?改之为贵。
提⼿与之⾔,能⽆说乎?绎之为贵。说⽽不绎,从⽽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
⼠⽽怀居,不⾜为⼠矣!与孔⼦有关的成语故事(1)⾄圣先师(2)有教⽆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
4.孔⼦的故事和名⾔
⼀、孔⼦的故事1、孔⼦让孩⼦做⾃⼰的⽼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经常会带着⾃⼰器重的⼏名弟⼦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天,孔⼦和弟⼦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个⼩孩⼦在路上玩碎⽯⼦,挡住了这⼀⾏⼈的去路。
孔⼦说:“⼩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孩指了指⾃⼰的⽯⼦堆对孔⼦说:“⽼先⽣,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转过头去看了⼀眼,发现⼩孩⼦搭建的是⼀座城堡。
孩⼦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下⼦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孩⼦名字,⼩孩⼦也如实告诉了孔⼦。在交流中,孔⼦知道了孩⼦才七岁,孔⼦转头就跟⾃⼰弟⼦讲:“这孩⼦如此⼩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师的⼈啊。”
2、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在很久之前,孔⼦路过⼀个地⽅,正巧前⾯有⼀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过去呢,就有⼈掉进了河⾥⾯。
孔⼦的⽔,下去就把⼈给救了上来,⽽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落⽔的⼈家⼈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家的⼀只⽜给了孔⼦的徒弟。
后来这⽚村庄就开始流传孔⼦教导⽆⽅的话,说是:救⼈⼀命还收⼈家的钱财。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传回了孔⼦的⽿朵⾥⾯。
孔⼦见⾃⼰的徒弟还是有些伤⼼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家⼼⾥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愿意去救⼈,这是⼀件好事。这番⾔论没过多久⼜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过抨击的⼈都不再议论了,孔⼦就这样⽤客观的做事⽅法推动了好事。
3、孔⼦解答⼦路的问题。⼦路问过孔⼦⼀个问题:“是否得到⼀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家⼀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刻去实施的。”
⽽同样的问题冉也曾问过孔⼦,孔⼦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直接去实施。”这件事的全过程都被公西华给看到了,公西华很困惑,就问了孔⼦原因。
孔⼦说:“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这个⼈⽐较畏⾸畏尾,做事情不果断,如果我的⾔论能让他勇敢,何乐⽽不为?⽽⼦路这个⼈的性格还是⽐较草率的,他需要别⼈的深切指导,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务。”4、孔⼦学琴孔⼦在学习⽅⾯是很虚⼼,尤为刻苦。
有⼀次孔⼦随师襄学⿎琴,曲名是《⽂王操》,孔⼦苦苦的练了很多⽇⼦,师襄⼦说:“可以了。”孔⼦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练了很多⽇⼦,师襄⼦⼜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仍然认为⾃⼰没有弹好这⾸乐曲。于是,孔⼦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5、两⼩⼉辩⽇古时候,两个⼩孩凭着⾃⼰的直觉,⼀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近,⼀个认为太阳在中午
离⼈近,为此,各持⼀端,争执不下,就连孔⼦这样博学的⼈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思考、⼤胆质疑;也说明宇宙⽆限,知识⽆穷,再博学的⼈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境的。
⼆、孔⼦的名⾔1、战国孔⼦《论语》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君⼦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到了壮年时期,⾎⽓正盛,要警惕争⽃好胜;等到了⽼年时期,⾎⽓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厌。
2、战国孔⼦《论语》君⼦坦荡荡,⼩⼈长戚戚。君⼦的⼼地开阔宽⼴,⼩⼈却总是⼼地局促,带着烦恼。
3、战国孔⼦《论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愿意实⾏仁,仁就可以达到。
4、战国孔⼦《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直来回报怨恨,⽤恩德来回报恩德。
5、战国孔⼦《论语》君⼦周⽽不⽐,⼩⼈⽐⽽不周。德⾏⾼尚的⼈以正道⼴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互相勾结却
不顾道义。
5.有关孔⼦的名⾔和与名⾔有关的故事
下⾯是孔⼦的名⾔和系列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1、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孔⼦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3、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孔⼦4、兴于《诗》,⽴于礼,成于乐——孔⼦5、⼰所不欲,勿施于⼈——孔⼦孔⼦的故事:⼀、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仲尼篇》孔⼦有⼀个弟⼦叫⼦夏。有⼀天,他问孔⼦,有关他的⼀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师,颜回同学为⼈怎么样?”孔⼦沉吟了⼀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我要好。”“那⼦贡呢?”⼦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我好。”孔⼦笑着说。
“那⼦路,⼦路同学呢?”⼦夏⼜接着问。孔⼦开⼼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关于老师的名言
“那⼦张呢?⼦张难道也有过⽼师之处?”⼦夏满脸狐疑。孔⼦顿了顿,说:“⼦张同学,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我这个做⽼师的要强。”
⼦夏听到这⾥,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师,这我就不明⽩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师的地⽅,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师您,学习呢?”孔⼦见⼦夏这样,忙举⼿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夏说:“⼦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使他变得⼀味地迁就他⼈,影响了⾃⼰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反⽽害了别⼈。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接着对⼦夏说:“⾄于⼦贡,他的⼝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碍。
他精通语⾔的妙⽤,却不识语⾔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路,”孔⼦继续说:“他英勇过⼈,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动。这样难免会意⽓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张呢,”孔⼦说到这⾥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的⼈,让⼈见之⽣畏,敬⽽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因此,”孔⼦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跟从我,学习的原因。”⼆、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们往往会联想到温⽂尔雅、谦恭礼让、⽂弱书⽣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位,和蔼可亲的⽼先⽣。然⽽,查看古籍对孔⼦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跌眼镜。
据《孔⼦家语》和《淮南⼦》的有关记载说,孔⼦长得宽额、狮⿐、阔⼝,⼤颅顶部微陷。⾝长(周制)九尺六⼨。
周制⼀尺,约现代⼆⼗到⼆⼗三厘⽶。也就是说,孔⼦当时的⾝⾼,⾄少在⼀⽶九⼆以上,可谓⼀标准的⼭东⼤汉。
记载还说,孔⼦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位通晓天⽂、地理、⼈事的仕⼤夫。孔⼦的胆⽓,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孟贲。
孔⼦挪步轻追,可⾜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尽管孔⼦勇⼒过⼈,伎艺超,却深藏不露,很少有⼈知道。他只是⼀⼼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帝王之位的⼈,为素王。孔⼦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百万⼈。
但跟从孔⼦学习的弟⼦,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物,什么样的⼈才都有。
以孔⼦本⾝的智慧与⼈格魅⼒,加上众弟⼦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孔⼦深知,社会的,⼤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的⽀撑,是不会长久的。
⽽且,在这种状况下的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所以,孔⼦宁可⾃⼰⼀⽣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化、优秀政治智慧的⼤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化基础。
孔⼦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得失,始终注重世⼈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的⾏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理解的。甚⾄,⼀些个⼈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知其不可为⽽为之”,这正是孔⼦,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之处。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前,定中观察到中⼟有⼤乘⽓象,这与中⼟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地以上的⼤菩萨转世。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让王篇》⼀次,孔⼦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陈、蔡两国的⼤夫,害怕孔⼦被楚国重⽤,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和他的弟⼦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因此连着七天没⽣⽕做饭。
熬的野菜汤⾥,也没有⼀粒⽶,弄得不少弟⼦⽆精打采,⾯有菜⾊。⽽此刻,孔⼦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
这时,弟⼦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路与⼦贡两⼈在⼀起嘀咕道:“先⽣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树都被⼈砍倒。到周地拜访,⼜受⽼⼦的数落。
现在,⼜被⼈围困在陈、蔡。
6.孔⼦的经典名⾔和故事有哪些
孔⼦精通⾳乐,深谙画理,具有很⾼的⾳乐美学素养。
在齐国,有⼀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称“三⽉不知⾁味”。孔⼦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曲⼦。
师襄⼦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说:“曲⼦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天,师襄⼦⼜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还没有领会曲⼦志趣。”
⼜过了⼏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曲⼦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再过⼀段时间,孔⼦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 师襄⼦肃然起敬:“此曲正是《⽂王操》!” 孔⼦是世界上第⼀个开补习班的⼈,不仅有教⽆类,连补习费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三⼗⽽⽴;交三⼗两银⼦只能站着听课;四⼗不惑:交四⼗两银⼦者可发问,直到没有疑问;五⼗知天命:交五⼗两银⼦者可知道明天⼩考的命题;六⼗⽿顺: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者,⽼师可以讲些你喜欢听的话给你听,让你⽿顺。七⼗随⼼所欲:上课要躺要睡或者不来上课随你。
孔⼦哲理名⾔⼈⽣态度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远⽅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以敬……修⼰以安⼈…修⼰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之命,临⼤节⽽不可夺也。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名不称焉。夫达也者,质直⽽好义。
察⾔⽽观⾊,虑以下⼈。君⼦泰⽽不骄,⼩⼈骄⽽不泰。
君⼦易事⽽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君⼦之仕也,⾏其义也。
⼦谓于产。“有君⼦之道四焉:其⾏⼰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和⽽不同,⼩⼈同⽽不和。君⼦矜⽽不争,⽽不党。
君⼦周⽽不⽐,⼩⼈⽐⽽不周。君⼦坦荡荡,⼩⼈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放于利⽽⾏,多怨。
求仁⽽得仁,⼜何怨。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质彬彬,然后君⼦。君⼦谋道不谋⾷,……君⼦忧道不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