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谈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想语文教学中不妨来点“拿来主义”,这对促进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拿来主义”,主要是指善于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源来高教学效益。从教学形式上说,主要是指“拿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上说,则主要包括“拿来”课本之外的文字、图片、音乐等,以求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的起承转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在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中已是寻常人家的“堂前燕”,被大多数老师“拿来”使用着。因此本文着重阐述的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内容的层面实行“拿来主义”。
一、拿来史料轶事破解课文瓶颈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是学而优则仕,并且他们的人生理想往往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甘之如饴,但是严峻的现实又往往使他们的美好愿望变成海市蜃楼。尽管如此,这读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之书长大的古文人在遭到奸佞迫害或是惨蒙不白之冤时也没有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教师节的名言名句诗言志”,于是这样的人生遭遇又间接隐晦地反映到作者的作品中来,潜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成为我们今天解读作品的瓶颈。
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大都会采用教师陈述当时历史背景的方式,以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但这种简单的讲授和陈述实在让人感觉枯燥,如果精心选择一些作者生平极具代表性的轶事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时,就可以“拿来”这么一个故事:唐顺宗时,年轻的刘禹锡由于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到朗州,十年后,才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对,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暗讽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攀龙附凤之辈,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传开来后引得朝中权贵起而攻之,刘禹锡因此再次获罪,又被贬到更远更苦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禹锡又遭贬谪。通过这样一个作者轶事,既让学生对作者的人格光辉有了一定理解,又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