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感恩教育
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忘恩的冷漠行为,让老师与家长感到震惊与忧虑,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危机的关注。毫无疑问,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懂得爱国、爱家、爱己及人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心理学强调感恩对于人心理健康以及成功成才的重要性,并就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着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1 学生感恩意识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把握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现状,本文在2012年3月针对学生的感恩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不同系部三个年级的300名同学(其中接受贫困生且受資助的同学占127名,占总数45%),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达95%。
调查显示,5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至于原因,73%的同学将其归咎于同学们
的人文素养缺陷。而针对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同学们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社会的侵蚀和贫困生本身缺乏一种阳光的心态。
(1)父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但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不够,导致学生对父母的回报存在明显不足。
在关于“你最想感激的人”一问中,9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远远高于其他体,这说明父母在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但是另一个问题:“你经常与家人联系吗”却显示,学生在内心尊重父母,但交往却比较少。因为只有55%的同学经常与父母联系,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是偶尔或者很少与父母联系。而在“你给家里打电话的原因”的问题中,44%的学生是为了问候家人,30%学生是为了与父母聊天、谈心,7%是为了跟家里要钱。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2)学生对学校及老师感恩意识比较弱,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你会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吗”的问题上,25%的学生会“每年都会,平时也表达问候”,47%的同学“偶尔会”,而在“你是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的问题上,“偶尔有过想法但未实践过”的占40%,“一直有行动”和“曾经有过行动”的分别占19%和3
3%。在“毕业后如果母校举办相关活动邀请您回来参加,您会回来吗?”问题中,有35%的学生选择“一定参加”,有55%的同学选择“有时间的会参加”。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也有少部分同学能身体力行去感恩,感谢老师。但是,依然有较多的学生缺乏对学校及老师的感恩意识,比较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