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最新6篇)
醉 翁 亭 记 篇一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醉翁亭记翻译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
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篇二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