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2年5月刊13
科 研 试 验
DOI:10.16815/jki.11-5436/s.2022.14.007
吉林松原市农业科学院2021年玉米栽培模式对比试验
张翠萍1,辛文春1,何冰纾1,王建波2,赵士英1
(1.吉林省松原市农业科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0;2.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人民政府,吉林 松原  138000)摘要:通过免耕栽培、二比空栽培、常规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为推广免耕(少耕)保护性耕种技术提供科学参考,以减少因水蚀、风蚀、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造成土壤养分含量流失。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模式在产量、生育性状、抗病性与抗倒伏方面均优于传统耕作模式。
关键词:玉米;种植模式;田间试验;保护性耕作
张翠萍,辛文春,何冰纾,等. 吉林松原市农业科学院2021年玉米栽培模式对比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4):13~14.
玉米是松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需有效解决地表土壤板结、土壤疏松度下降、土壤吸水率与含水率下降等问题。可推广免耕栽培模式,减少对地表土层的侵蚀,减少农机具进地次数,避免地表土层被碾压。本次研究通过对比玉米免耕栽培、二比空栽培、常规栽培模式,探索松原市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参考[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与方法
试验地点: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河西村,前茬作物为玉米,肥力一般,地势稍低,pH 值为7.15,土壤类型为黑钙土。1.2  试验材料
何冰试验作物:玉米,品种为科瑞981。
试验肥料:黑龙江省耕洲肥业提供的高氮复合肥(25-10-10)1.3  试验设计
试验分3个处理,其中主推模式为免耕栽培模式,对比模式为二比空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每处理5亩。
处理1:免耕栽培模式,不动土原垄免耕种植。处理2:二比空栽培模式,65 cm 垄种2垄,闲1垄。处理3:常规栽培模式:65 cm 起垄,垄上种植。
5月14日播种,各处理播种、施肥、灌水、防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水平一致。5月14日施入底肥680 kg,6月23日追肥320 kg。6月18日、28日喷杀菌剂加叶面肥预防大斑病;7月13日、28日喷杀虫剂加叶面肥防治双斑萤叶甲、玉米螟等。1.4  试验调查和记录
1.4.1 生育性状调查。每个处理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10株,共计50株,于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进行生育性状调查[2]
1.4.2 理论测产。每个处理选取好、中、差3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取3点,每点取10 m 2,连续取10穗,计算每亩穗数、平均穗粒数。
理论产量(kg/亩)=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质量×0.85×10-5
1.4.3 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每个处理采用5点取样法,
每点取10株,共计50株,调查大斑病发病程度,根据大斑病叶数和病级数,计算出病情指数[3]。
1.4.4 抗倒伏性调查。9月11日,3个处理分别随机选择3个点,每个点选择10行,每行延长10 m,调查折断率。
表1  玉米测产表
处理
取样类别
取样点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质量(g)理论亩产量(kg)平均产量(kg)处理1好
1
3400.0 794.2 39.1 897.4 862.7
23200.0 812.4 39.1 864.0 33333.0 801.4 39.1 887.7 平均3311.0 802.7 39.1 883.1 中
1
3200.0 809.0 39.1 860.4 23400.0 789.2 39.1 891.8 33200.0 790.4 39.1 840.6 平均3266.7 796.2 39.1 864.3 差
1
3333.0 785.2 39.1 869.8 23200.0 764.4 39.1 813.0 33333.0 758.2 39.1 839.9 平均3288.7 769.3 39.1 840.9 处理2好
1
3400.0 759.4 39.1 858.1 838.7 23400.0 776.6 39.1 877.6 33267.0 791.8 39.1 859.7 平均3355.7 775.9 39.1 865.1 中
1
3333.0 785.6 39.1 870.2 23267.0 776.2 39.1 842.8 33333.0 731.4 39.1 810.2 平均3311.0 764.4 39.1 841.1 差
1
3333.0 735.2 39.1 814.4 23400.0 725.6 39.1 819.9 33200.0 748.2 39.1 795.7 平均3311.0 736.3 39.1 810.0 处理3
1
3333.0 789.6 39.1 874.7 850.4 23400.0 786.2 39.1 888.4 33267.0 791.8 39.1 859.7 平均3333.3 789.2 39.1 874.3 中
13200.0 795.6 39.1 846.1 23400.0 776.8 39.1 877.8 33333.0 771.4 39.1 854.5 平均3311.0 781.3 39.1 859.5 差
13333.0 735.4 39.1 814.6 23267.0 755.8 39.1 820.6 33200.0 768.2 39.1 817.0 平均
3266.7 753.1
39.1
817.4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2年5月刊
14
科 研 试 验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模式对生育性状的影响
生育性状调查表明,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处理1从株高、叶片数量、茎粗等方面均好于处理2和处理3,而处理2从株高、叶片数量、茎粗等方面好于处理3,可见处理1生育性状最好。2.2  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测产情况详见表1。由理论测产可见,处理1(免耕栽培)平均产量为862.7 kg/亩,处理2(二比空栽培)平均产量为838.7 kg/亩,处理3(常规栽培)平均产量为850.4 kg/亩。处理1比处理2平均增产24 kg/亩,处理1比处理3平均增产12.3 kg/亩,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
2.3  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
各处理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详见表2。从病情指数可知,处理1低于处理2和处理3,而处理2低于处理3。可见处理1病情指数最低,病害最低。
2.4  栽培模式对玉米倒伏的影响
处理1玉米平均全折率为2.3%,半折率为7.3%;处理2玉米平均全折率为5.7%,半折率为10.3%;处理3玉米平均全折率为6%,半折率为11.3%。处理1抗倒伏性良好。
3  结论与讨论
处理1(免耕栽培模式)无论从产量上、抗逆性上还是生育性状上,都好于处理2(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处理3(常规栽培模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张 伟. 吉林省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初探[J]. 农家参谋,2021(14):65~66.
[2] 赵志龙. 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模式的创新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229~230.
[3] 杨 建,侯云鹏,刘志全,等. 不同栽培模式下东北春玉米产量与肥料效率的差异[J]. 东北农业科学,2020,45(5): 33~37.
倒伏能力较强。处理2氮肥施入量较高,植株徒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另外,处理1的玉米秃尖情况有明显改善,籽粒数量显著增加,每亩提升较大。
由试验结果可知,播种前施入生物有机肥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对植株生长可起到有效促进作用[3]。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有机肥能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可改善耕地质量。有益微生物直接作用于农作物根系,产生刺激代谢产物与植物的黏液、矿物胚体和有机胶等,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参与腐殖质的形成。
通过田间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pH 值明显下降,更加符合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需求,同时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缓效钾、
有效磷等含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穗位降低,地径粗度加大,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可在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郐士鹏.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现代化农业,2005(11):15~17.
[2] 马常宝,史梦雅. 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状况[J]. 中国农技推广,2016(2):13~18.
[3] 谭兆赞,林 捷,刘可星,等.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番茄青枯病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1):45~49.
(上接第12页)
表3  施用生物有机肥的玉米产量组成
处理株高(m)气生根(条)
地径粗(cm)
穗位(cm)
穗长(cm)秃尖(cm)
百粒质量(g)
产量(kg/亩)
处理1  2.5320.49.98226.40.135.63732.30处理2  2.6412.87.79825.50.535.11676.10处理3
2.45
7.6
7.1
60
24.1
2.0
34.83
613.22
表2  玉米大斑病调查表
处理调查株数调查叶片数
大斑病分级
病情指数13579处理1509502----0.023处理2509003----0.037处理3
50
850
4
----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