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乌鲁木齐各大影院一路狂飙的票房收入来看,国内外影视业似乎已进入到了“大片时代”,大家一窝蜂地比拼着大投资、大明星、大场景,而新疆影视人则反其道而行之。
最近,讲述我国几代地质勘探工作者勇于担当、不畏艰险,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为国家寻到罗布泊钾盐储藏地的工业题材影片《生死罗布泊》还处在后期制作阶段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主演王洛勇看来,这部影片更像是中国电影市场上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让人觉得格外赏心悦目。这部电影就出自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是正宗的“新疆制造”,正宗的小成本电影,然而,就是这部投资近1300万的《生死罗布泊》,却让人们看到了新疆电影业的春天。
新疆电影的现状
我们今天说新疆小成本电影,自然绕不开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除《生死罗布泊》以外,近年来,他们相继推出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会唱歌的土豆》、《微笑的螃蟹》、《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鲜花》、《大河》、《美丽家园》等一批新疆题材电影同样让业内同行刮目相看,让全国无数观众为之感动、落泪、欢笑、思索……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还源于新疆影视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韧性,和擅长用小成本制造精品的“特殊本领”。
对此,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影视管理处处长赵飞深有同感,他说,新疆影视业的发展在逐渐加速,仅去年,新疆就拍摄了12部影片,票房1.2亿,比前年增长了30%。但与内地一些发达省市的电影投资份额相比,新疆题材的电影都应该算是小成本投资,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主题是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开展的,而且是主旋律影片,投资成本都不大,少则百十万,多的上千万,影片中人物少、故事多,没有大场景,大制作,摄制周期短。这些影片几乎讲述的都是
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让观众内心受到鼓舞的美好故事,影片着眼于现代都市及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角落,着眼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说起这些小成本新疆题材电影的现状,赵飞既感到自豪,又无不带着忧虑。让他自豪的是,近些年,作为新疆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题材的小成本电影通过走出去等各种渠道的推广,已经越来越受国内外关注了,许多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获奖,更俘获了大批国内观众的心,可谓名利双收,应该说对中国的影视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与浙江、北京等发达城市相比,新疆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资金不足,新疆本土影视创作力量等因素,新疆的影视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待提高,期待大家能“体崛起”。赵飞举例说,目前,除了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以外,其余的40多家都是民营影视企业,这中间,真正拍出好作品的不过10来家,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更没有形成合力,大家各忙各的,尽管也拍出了不少出的作品,但不能否认,不少电影依然面临着文化表达与市场回报的两难窘境,很难进入院线,这样对新疆影视业的长远发展都是很
不利的。
在细数新疆小成本电影面临的诸多问题时,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2011年,由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的主旋律影片《乌鲁木齐的天空》,该片以700万元的低成本投资最终赢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迄今为止,这也是新疆乃至国内电影界小成本电影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赵飞认为,电影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它制作成本的高昂和与生俱来的产业化特征决定了电影永远无法像文学一样可以清高地自娱自乐,而是必须考虑市场的反映及商业上的回报。大投资未必就能带来大的经济收益,很多时候,小成本也能创造大回报,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不赚钱,不能怪观众,而是剧本和演员以及导演的问题,当然,大回报的前提是要有优秀的剧本。
从近年来乌鲁木齐各大影院一路狂飙的票房收入来看,国内外影视业似乎已进入到了“大片时代”,大家一窝蜂地比拼着大投资、大明
星、大场景,而新疆影视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与那些大片震撼、刺激却“营养”匮乏的特点相比,新疆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却以“真实讲故事”的风格满足着人们的观影品位,较高的艺术性和内涵又迎合了一部分高素质影迷的需求。值得骄傲的是,以广春兰、吐依贡・阿合买提、法蒂哈・马力克、高峰、董玲、胡尔西德・吐尔地、张冰、西尔扎提・牙合甫、木拉提・买买提等一批新疆电影人正在以更真诚的态度关注现实、执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疆题材的小成本电影走向“体崛起”一定为期不远,新疆电影事业应该大有作为。
胡军的电影小成本电影也有大市场
新疆鲜明的地域特和多元文化铸就了新疆品质的电影泽,对这些小成本电影来说,反映哈萨克族文化的《鲜花》、反映新疆民族大团结的《乌鲁木齐的天空》、反映回族人生活的《歌行千里》就具备了特有的新疆品质,这些影片的成功运作经验是可以借鉴学习的,从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小成本电影也一样会有大市场、大回报。
近年来,新疆题材电影的数量迅速增长,显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从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来看,仍然处于很不理想的地位,票房空间被一再挤压,排不上好的档期,在这些现实境遇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成功实现市场突围,为自己创造良性的再生产环境就成为新疆电影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视小成本电影的生产和创作无疑已经成为当前新疆影视界的共识。
新疆题材电影要在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出奇制胜,除了需要契合电影市场的题材,还需要在运作过程中时刻注意成本控制,从而在有限的投入中创造更大的赢利空间。在运作新疆题材电影的过程中,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公司、新疆楼兰影视城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苏尔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影视创作单位就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最终,他们让看似不起眼的一些小成本电影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
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优势,新疆的电影人应及时把握,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从里面抽出最精华的东西,给它注入时代彩,让它由陈旧、僵化变得鲜活、丰满,多视域,多角度地去挖掘这些优势资源,挖掘的越多、越深入,就越有利于提升新疆电影的品质,有利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新疆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年前,新疆电影人就已经在进行着这样的尝试和突破了,现在,这些付出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是在宣传电影,更是在通过这些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宣传新疆。他们在突破和创新中到了新疆题材电影发展创新的新路子。沿着这条路,新疆电影事业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根植在西部的“阳光雨露”
在新疆各具特的民营影视企业中,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公司无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人、在事,在一份社会责任,在电影的品质,在一些点点滴滴的细节。
上世纪80年代,几位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回到了滋养他们的故乡新疆,因为电影事业,他们走到了一起,并成立了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公司。当时正赶上国家对电影市场的开放政策,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拍摄了一些适应市场的电影,摸爬滚打中,他们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创作和经营经验。在树立精品意识的感召下,莫言、万方、郎云等一批中国影视界优秀编剧,胡军、李雪健、小陶虹、姜武、牛�、朱琳、王洛勇等一批优秀演员都陆续成为阳光雨露公司的合作者,
这也为一部部优秀新疆题材电影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坚定地保障。
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公司有非常专业的领军人物和优秀的创作团队,从早期的《重归哈拉苏》到《雪谷逃生》、《在路上》、《知己红颜》、《昆仑日记》、《那年那月》、《西风烈》、《心灵风暴》、《两个人的教室》、《天使看得见》、《骆驼圈》等近30部影片几乎占据了新疆
民营影视企业拍摄新疆题材电影的半壁江山,这些影片都带有深深的地域烙印、浓郁的多民族彩和鲜明的文化特质,显现着作品独特的泽和个性,多部作品因其制作水准和选题定位,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资助,先后十多部影片获得了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国内外奖项。在选题策划上,他们始终把主流价值明确的选题放在首位,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选题决定了它在电影市场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发展中,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公司一直把影片的质量和品质视为生命。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与新疆的多元文化相匹配,与“新疆精神”相匹配。
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疆题材的小成本电影走向“体崛起”一定为期不远,新疆电影事业应该大有作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