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书湖阴先生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和背景资料,推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理解拟人与对偶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湖阴先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王安石对湖阴先生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3、通过王安石的创作和心路历程,初步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创作的田园风光诗的差异。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和背景资料,推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理解拟人与对偶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湖阴先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王安石对湖阴先生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难点
    通过王安石的创作和心路历程,初步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创作的田园风光诗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诗,引出“题壁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古诗的国度里开启一段旅程,首先,老师给大家带开了两首老朋友。出示《题西林壁》和《题临安邸》生齐背,简单回忆诗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人写景,也是在通过景物抒情或者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
    这一环节以两首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作品引入,让学生体味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出“题壁(书壁)”这类诗。
    2.然后让引导学生观察诗题,思考:你们知道这两首诗是题写在哪儿的吗?引出题壁诗这一诗歌体裁。
    “题壁”是宋代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这是由于宋代诗歌创作臻于极盛,而当时印刷
能力极为有限,大量的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就好比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师补充,“壁”在这里是一个宽泛的范围,亭台楼阁、寺庙驿馆乃至岩壁石壁,只要是能写字的地方,都能留下古人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作品。
    3.继而引入《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追问:这首诗又是题写在哪儿的?
    (生: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朋友。)
    二、由诗入境——创作背景
    这个环节,由学生学过的《元日》和《梅花》两首诗引入,让生体味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介绍其写作时代背景及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入本诗的创作时代背景,以此来增加古诗学习的深度与厚度。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生齐读《元日》,指名回忆诗中描写的节日和场景。
    正如《元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一样,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他人生的高光时刻。1067年宋神宗即位,启用王安石进行整治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王安石此时正刚刚拜相,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的改革能够带自己的国家告别积贫积弱的现状,迎来新的气象。
    教师点拨:所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能让我们对古诗有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师范读,生体会与《元日》的不同。思考诗人写《梅花》时的心境。
    (生:从“凌寒独自开”中感觉有些孤独和悲凉。)
    相信同学们此时都能感受到,《梅花》已经不仅仅在写梅花了,这是王安石在以梅花自喻,诗中透着孤独的感觉。
    3.师引申背景: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朝廷“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王安石改革阻力重重,异常艰难,王安石也受到很多朝臣非议,神宗迫于压力,只能罢免王安石。不久,神宗又改变主意决心改革,王安石再次拜相,遗憾的是,这次改革一年多就坚持不下去了,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两次拜相,两次被罢相,大起大落,此时的王安
石早已心灰意冷,于是选择归隐钟山。《梅花》就是归隐时所作,王安石想借梅花,表达自己处境艰难,却“凌寒独放”,坚守初心。
    隐钟山后,王安石住在钟山的“半山园”,同样是在钟山,还有一位隐士“德逢先生”也就是“湖阴先生”,王安石很喜欢这位先生,经常去他的家里做客。这天,王安石再次来到湖阴先生的家里,有感于看到的景,于是就有了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三、通诗意,明诗心,悟诗情
    1.出示《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划分节奏,读准字音,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感受诗的节奏。
    2.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生汇报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田、山。
    梳理诗中描写的顺序:院内到院外。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的景物中往往都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景物中,透过景物,我们看到了以为怎样的湖阴先生,体会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怎样的感情?借助注释,先疏通诗意。
    (方法提示:可结合注释、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小组讨论,汇报古诗大意。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长扫”,经常打扫。“茅檐”指的是庭院。)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景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
    预设1:勤快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预设2:朴实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说明主人的朴实。
    预设3:热爱生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预设4:富有生活情趣。虽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内确是花木成行成畦,可见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
    课件出示后两句。
    4、观察诗句,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拟人,原因:小河守护者田地。一个“护”“送”让我们看到了小河就像母亲一样的(温柔、深情),青山的(苍翠欲滴)。“护”“送”将一水、两山转化为生命情感的对应物,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读出这种和谐之美。
    5、仔细观察诗句,你发现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两句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这样的方法叫对偶。 回忆学过的诗句中的对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6、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精妙绝伦,韵味深长。除了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静为动,又对仗工整之外,诗人还巧妙地用到了“用典”。出示资料,体会用典的妙处。
    《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朝时,朝廷为了维护西域的安宁和发展,特意在那里开垦田地,并派军队保护,称为“护田”。
    《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病重的时候,不想见下面的臣。爽直豪迈的大将军樊哙,探病心切,竟不顾禁令“排闼直入”,也就是推门闯入寝宫前去问候。
    上下两句典对典,也是用典对仗,十分精妙。
    正因为诗人的绝妙,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生读诗。
    7、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田园风光的诗    此时此刻,王安石早已没了初被罢相时“凌寒独自开”的孤独难过,现在他已经忘却了过往的国家大事,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彻底地归于山水之间,此时此刻他的眼中只有净无苔的屋檐、手自栽的花木,只有一水两山、一片田园。相信诗所表达的感情已经不言而喻,既有对德逢先生高雅品性的喜爱与赞美,又有对田园风光(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诗人寄情山水,必能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8、诗人的情,诗人的境,诗人对湖阴先生的喜爱,不仅仅在这首诗中,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