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的人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
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田园风光的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
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出诗中描写田园景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⑥的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