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园诗 人生观 时代环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宗,其对后世长久不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开拓了中国田园诗的创作领域,亦非仅仅因其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艺术境界,而是因为,在他这方独特的山水田园里,潜藏着他看似平淡、实则膏腴的思想和灵魂的光辉;蕴藉着他求实任真、丰富完整的人生和生命哲学;寄寓着他贞刚自质、安贫乐道的独特的人格操守;展现着他淳朴宽厚、达观随和的人生性情,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然的至真至美和人性的至醇至善。
人生坎坷、生不逢时,使得陶渊明历尽了东晋末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腐败黑暗。“真风
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29~42岁的三次出仕与归隐,使他越来越厌恶这个社会。他直言不讳地说明了他出仕的目的就已显示了他的卓越。自古文人多磨难,历史经验告诉他:生不逢时的忠良之士不管有多大的济世之才,都得不到重用。在封建时代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出仕或归隐。回归田园恰好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拍即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庄子,并且他的思想、生活莫不出自真率本于自然。
诗人追求自然生活的恬静闲居。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做了真朴的描绘。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然委运的人生观。陶渊明是“颖脱不,任真自得”。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把官场比为尘网、樊笼,使人不得自由。一个“误”字表明作者的懊恼悔恨之情。诗人在官场中就像羁鸟、池鱼依恋树林、池塘那样渴望回到自然,寻求自由。诗人笔下的田园,榆柳、桃李围绕于房前。狗吠于深巷之中,鸡鸣于桑树之巅,一幅平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中洋溢着作者回归之处的欣喜愉悦之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可见“
真”就是自然。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再看《饮酒》其二,诗人虽身处人境,但是内心却早已脱离黑暗的官场。诗人把秋篱、南山、日夕、飞鸟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此中的真意也只能欲辩忘言了。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不愿以心为形役的主张。在其他作品中,诗人大量地描写青松、秋菊等意象。借他们寄托怀抱,表现自己不为世俗所影响的高洁情操,书法遗世独立之情和恬淡自适之趣。陶渊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并未采用华丽的词藻加以渲染,但读起来却平和闲静,富于美感。这其中融合了诗人平静,纯洁的情感和恬静的心情。诗人之所以把田园风光描写得如此纯洁,就是要以田园的真与美来衬托官场的假与丑,以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来衬托官场的黑暗与污秽。
发布评论